中國外交「微調」在國際舞臺扮演更重要角色

2011-02-09

【香港中通社二月八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東尼)中國在新年初始在國際外交舞臺一再成為焦點:先有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的「歐洲三國行」,再有國家主席胡錦濤的美國之行,都引起全球聚焦。而在剛剛閉幕的達沃斯論壇上,中國同樣成為焦點。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劉學成等內地知名的外交問題專家均認為,中國正在改變,將在「韜光養晦」的外交原則上配合「有所作為」的新思想,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中美關係研究中心劉學成、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吳洪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沈驥如等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均認為中國的外交方針正在「微調」。 劉學成認為,「韜光養晦」是中國自冷戰結束以來所堅持的外交方針,但從過去的外交歷史中可見,外國媒體常對中國外交做出荒唐的歪曲,如將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歪曲為「傲慢」、「反應過度」和「咄咄逼人」等。 沈驥如指出,「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是相輔相成的。胡錦濤在第十次駐外使節會議提出了中國外交的「四個佈局」,即「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胡錦濤在講話中還首次明確提出了「領域外交」,即針對全球化引發的各種全球性問題與功能領域,如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等領域,積極參與多邊合作和全球治理,不斷增進中國話語權。這些新主張、新措施、新策略都是在新形勢下對「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方針的運用和充實、發展。吳洪英認為,中國作為新興大國,與美、歐、日、俄等關係變得前所未有的密切,利益交融前所未有,分歧摩擦也日益複雜激烈。中國與其他大國關係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調整與磨合。隨著中國「初長成人」,一方面,西方大國要求中國承擔「G2」的責任;另一方面,中國在世界決策體系中有時又被當作「小夥計」,核心利益被冒犯。中國與其他大國應用發展眼光看待彼此,設法相互適應,尋找新的共處之道,擴大共同利益,實現共同進步。在二O一一年,中國首個重要外訪是副總理李克強走訪西班牙、德國及英國等歐洲三國,美國《紐約時報》、西班牙《國家報》、英國《金融時報》、德國《世界報》等各國主流媒體對此行都不惜筆力大幅報道。《紐約時報》指中國此行展開外交上的「魅力攻勢」;德國版《金融時報》更指中國與歐元區3國簽定多項鉅額商務協議,扮演了「施救者」角色,有利當地疲憊的經濟加快復蘇。 胡錦濤訪美,被認為是中國展現外交實力的良好機會。有分析人士稱,此訪的最大意義是對大國關係「歷史週期律」的突破,胡錦濤訪美的「關鍵詞」是「新型大國關係」,其核心是「合作夥伴」。通過此訪,中美攜手「推陳出新」,有望開創全球化與多極化時代大國良性互動新模式,從而擺脫國際關係史中主導大國與新興大國之間零和博弈、惡性競爭、暴力迴圈、霸權輪替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