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水南音申非遺樂觀

2011-02-21

 繼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以及天主教澳門教區檔案文獻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澳門申報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地水南音(南音說唱)」項目也傳來佳音。 去年年初澳門申報的「地水南音」項目﹐已進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一直推動這項申報工作的澳門出版協會理事長﹑澳門文化廣場總經理陳雨潤在接受訪問時表示,澳門提交將「地水南音」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請後,國家文化部有關審批小組組長也來到澳門,對該項目進行考察,並與相關人士舉行座談會,介紹如果成功申報有何意義、要做些什麼工作、如何跟進,以及如何做好傳承、保護工作等等,並鼓勵澳門繼續發掘有特色的民間藝術去申報。 他認為,由於「地水南音」已不單單是草根百姓作為娛樂項目來欣賞,而且有大學學者對此進行學術層面的發掘和研究,包括其歷史沿革﹑流派等等﹐以保留這一有特色的音樂文化,因此增加了成功申報的機會。 他透露,有關方面原則上已批准「地水南音」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只等完成有關程序,就會正式公布,而澳門於去年年底已在準備申報成功的慶祝演唱會。他表示,如果能成功申報,就不僅僅是澳門的事,而是提升到國家層面。國家會督促澳門做好傳承、推廣等工作,共同去保護「地水南音」這一獨特的音樂文化,使之不會成為絕唱。 據介紹﹐作為廣東粵曲民謠的「地水南音」﹐它是由隨街賣唱﹑短小曲詞的龍舟演變而來的﹐歷史悠久,比由外省人傳入的梆黃﹑西皮還要早。「地水南音」採用粵語地方方言,以古箏﹑椰胡和洞簫等古典樂器伴奏﹐以較簡單、有感染力的音韻、獨特的表現手法去演繹,在當年那動亂不安的歲月環境,得到大家的認同、接受。即使在物質豐富的今天,重新填詞,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樂仍能使人感慨,故能超越時空,獲得很多人的欣賞。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西風東漸﹐「地水南音」這種村歌土調幾乎成為絕唱。因此﹐如果成功申報﹐正如陳雨潤所說的﹐國家會督促澳門做好傳承、推廣「地水南音」這一獨特音樂文化的工作,使之得到保留。 值得一說的是﹐「地水南音」的申報是由於不少有心人士對於「地水南音」努力進行發掘﹑整理﹑保護和推動。澳門出版協會出版的《黃德森瞽師留下的七分鐘――澳門地水南音》數碼唱片﹐就是由當年很受歡迎的播音人梁送風保存並借出黃德森瞽師的南音唱段﹐得到沈秉和先生的發掘﹑梳理和研究﹐多方合力保存了這一集體記憶。唱片還收錄了陳志威先生的新作《浪子平生最怕情》。 上世紀五十年代﹐黃德森在綠邨電臺主持「說唱南音」節目﹐吸引了不少居民。而由梁送風保存的錄音中﹐也只有黃德森瞽師留下的七分鐘「地水南音」錄音。這段錄音已由沈秉和先生轉送給澳門博物館﹐作為申報「地水南音」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支持檔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