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10228號
2011年02月28日
星期一
謝曉陽:事實求證基本功
2011-02-28
「事實求證,要弄清楚內容的背景,不要人云亦云……」是公民記者的「基本功」,謝曉陽早前撰文表示:「記者和編輯在報道或撰文時,應收集和掌握準確的資料,包括時間、地點、人名,相關數字以及事件過程的先後順序等等。」她認為,在網上發表言論要相當謹慎,要尊重被報道的人,尤其是內容涉及對他人的指控,更要有真憑實據,且多加留意,避免因事實陳述的失誤而被控誹謗等。
公民記者是好事 在題材方面,謝曉陽指出,公民記者的優勢是不受主流傳媒機構運作的限制,可以將身邊發生的,尤其是不公義、不公平的事情報道出來。她舉例說,拆遷舊區時,原居民已經上樓,如何處理留下來的貓狗,這是主流傳媒大多不關心的題材,公民記者可以跟蹤報道。其實,城市裡每日都有很多事情發生,當四處都有公民記者時,每一角落發生的事情可被報道出來,「當然是一件好事」。 不少人簡化公民記者是「不客觀」,有別於受專業訓練的記者,傳統的新聞學則強調記者要「客觀」,不介入報道的人和事。謝曉陽稱:「傳統說的抽離是美式傳播學、新聞學所主張的,歐洲的其實不一定是這樣。」她認為,記者不是不能有立場的,但要有足夠的資料、論據,去支撐其立場。「其實,我們不相信有任何媒體是客觀、中立的,因為選擇寫甚麼新聞,已是有立場了。」 謝曉陽指出,就算是傳統媒體都至少有三重介入:選擇甚麼題材、選擇採訪甚麼人、選擇報道那段被訪者的說話,所以,強調不介入也是不切實際的。此外,傳統新聞學重視報道「正反雙方」的意見,謝曉陽認為,若被批評的一方願意回應,可以將之報道出來,她也提示,為了所謂的「平衡報道」而疏忽新聞事件本身的深度,在「各打五十大板」的情況下,將使新聞報道只停留在事件的表層。 在「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超越客觀」一文,謝曉陽在末段寫道:「當新媒體出現,公民記者熱熱切切的今天,一篇有說服力的報道,首先可能不是科班出身與否,或主觀客觀的差異,而是回歸到新聞報道最基本的元素,就是引用資料的準確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