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10714號
2011年07月14日
星期四
強健身體 傳承文明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特色體育
2011-07-14
【 新華社北京7月13日體育專電】 數十名學生雙手緊握一柄宛若魚尾的雙叉劍,在綠茵場上跟隨體育教師的口令整齊地訓練…… 坐落在賀蘭山腳下的寧夏北方民族大學,有著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民族風味體育課:學校將回族魚尾劍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列為大學生們的體育課內容。每年總會有3000多名本科生承襲包括回族傳統體育在內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 同寧夏一樣,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為了繼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滿足各族大學生對少數民族體育運動的需求,很多高校將一些特點鮮明、娛樂性強以及開展方便的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引入學校體育課堂教學範圍。 帕普孜球是歷史悠久的新疆維吾爾族傳統體育項目,這項運動在青少年中十分流行。帕普孜球對場地和比賽器材的要求都不高,比賽內容和規則與曲棍球類似。比賽時在場地中央畫一個小圓圈,作為爭球圈。雙方球員將球打出圓圈,比賽就正式開始,各方隊員手持木棍爭搶,將球運向對方大門,攻入球門便得分。 新疆大學是新疆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學校中少數民族學生約佔全校學生的一半左右。近年來,新疆大學一直關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帕普孜球就是其中的一項。學校在全校範圍內,通過體育課完成對理論知識、基本技巧的輔導,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好。 該校大二學生阿扎提認為,相比籃球、足球等大眾體育項目,精彩紛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少數民族體育具有自己的獨特魅力,帶給他健康、激情以及回歸自然的誘惑和刺激。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不僅極具趣味性和娛樂性,還可以使學校體育教育多樣化,打造民族地區學校體育特色。」新疆師範大學老師伊力曼表示,在高校開展少數民族體育教學,一方面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同時也促進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21歲的藏族大學生白瑪求培也是常年堅持民族體育項目訓練的受益者。他2009年進入青海民族大學藏學院漢藏翻譯專業後,接觸並迷戀上了木球。 「當時從60個人中選了10個人,我在體育方面比較有天賦,就被選中了。其實,足球、棒球、乒乓球、籃球我都喜歡。」 白瑪求培說:「木球、足球、籃球、乒乓球……,這些球類項目表面看上去不一樣,其實都是有聯繫的,都要反應快、帶球有速度,甚至有些球類比賽中的假動作都是相通的。接觸木球後,我立刻感覺到,可以把足球當中的跑位、對抗、假動作運用到木球比賽中。」 作為學校木球隊的隊長,白瑪求培每天下午4點半都會帶領隊員訓練。他說:「我們木球隊有10個人,我也是學生,管理他們比較困難,所以我每天下午4點會準時出現在球場,把球擺好等他們。如果他們遲到了,我會罰他們去跑步,用我自己的行動逐步去影響他們,讓他們尊重我。運動教會了我們如何去奮鬥,它是我一生寶貴的財富。」 長期從事民族體育研究和推廣的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體育研究所所長畢研潔教授認為,將有特色的民族體育項目引入高校,在大學生群體中紮根後,將極大激發民族體育項目的生命力。 2004年以來,畢研潔等人開始嘗試將流行在草原藏區的鍋莊舞引入到大學校園,成為學生日常鍛鍊的重要項目,並以高校為中心向社會進行展示和推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於鍋莊舞不需要任何設備和鍛鍊成本,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目前這一項目在蘭州、西寧等西部城市廣場、社區已經成為「時尚運動」,參與人數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