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總倡設文物保護基金

2011-07-27

【本報訊】新馬路坊會表示,政府日前公布將草堆街八十號的舊建築物以三千六百萬購入,作為中西藥局展示處,這對舊區文物建築的保育和活化,可說是邁出了可貴的一步,也採取了主導性的措施,對於政府的決策,坊會表示支持和認同的。 街總中南區坊會於今年五月份舉辦了「舊區文物建築保育與活化」論壇,邀請了港澳兩地專家學者和官員共同探討相關問題,經過一段時間對意見的收集整理,以及實地調查研究後,坊會昨日舉行總結會。 新馬路坊會會長李卓君表示,澳門雖小,但存在著不少中西合璧的文物建築,它們不但是澳門開埠四百六十多年的歷史見證,更是澳門旅遊業的文化名片。如何加強對全澳文物建築的保護和活化,如何善用舊城區內文物建築作為旅遊資源,當局應盡快制定一套完善的策略和措施來配合。 他表示,保育文物是為了給這個城市和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份珍貴的遺產。所以,活化舊區重點是要將文物視為城市發展的資源,以改善社區環境、照顧當地居民的利益為目標,最終達到可持續的目標。因此,希望政府能夠將一些具歷史價值的文物建築,先保育,後活化,努力提升其文化及旅遊價值。 他說,目前一些文物建築仍缺乏維修,一旦倒塌將無法補救。因此,減少現存文物流失十分重要。此外,政府應盡快出台《文化遺產保護法》,做到有法可依,為末來的文物保護提供清晰指引和方向。最後他建議當局撥款成立文物保護基金,建立意見收集和獎勵機制,鼓勵民間提供線索,對一些積極提供資源的居民予以一定的獎勵,藉此收集文物建築資料,加以全面保護和活化;同時,透過該基金,解決在維修或收購時的實際費用困難。 群力智庫中心常務理事梁鴻細指出,福隆新街的建築物外觀及其歷史文化底蘊甚具保育活化價值,但過去多年久缺維修保養,使街內不少建築物空置,以致營商環境甚差,特區政府必須制定長期可持續的維修保養計劃和定期監督機制,通過定期修葺維護及清除有礙原建築物風格和景觀的僭建部分,完善建築物的保育,設法鼓勵不同企業入區經營,藉此吸引人流,激活街區。 他表示, 既然粵劇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利用此契機,善用福隆深厚的文化背景,將清平戲院改建成「粵劇文化博物館」,邀請名伶或者團體進行粵劇演出,長年舉辦粵劇活動,吸引旅客到訪,可藉此加強粵劇文化交流,使這裏變成一個粵劇表演基地。相信可配合當局最近提出的「露天博物館,處處皆劇場」的措施。 此外,他亦提出加入文創元素於福隆新街,及將福隆打造成尋寶藝墟和婚紗旅遊聖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