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展文化產業 蔡安安獻策

2011-10-17

對於文化產業,蔡安安在接受訪問時表示,過去在相當長的時期,許多人的認識是:文化是文化,經濟是經濟,經濟和文化是兩回事。但是“時”和“勢”變了,在工業化時代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奇跡發生了:旅遊業已成為全球第一大企業;日本的文化娛樂業的總產值超過了汽車工業;美國的影視文化產業的年出口額超過航太業,躍居第一;媒體行業已成為一些國家的支柱產業……。事實上,開發文化的經濟價值的時代已經到來。 他回顧了回歸之初在一個經濟發展戰略研討會上發生的一件事。當時香港政府的顧問葉國華建議澳門在“文化”二字上作文章時,就有人說葉國華在經濟研討會上談文化,“離題”了。葉國華表示,認為“文化”和“經濟”不搭界,是過去的觀點,現在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社會了。 “知識經濟”、“文化產業”這些詞語從上世紀後期開始在全世界流行。前行政長官何厚鏵也在2006年提出要把文化產業作為首個研究課題,“文化產業可以成為一種經濟力量,甚至是澳門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直到現在的行政長官崔世安,都明確要支持和發展文化產業。現在已經沒有人會懷疑澳門究竟要不要發展文化產業,該不該發展文化產業,而是思考怎樣發展文化產業。 蔡安安認為,實際上,澳門具備發展文化產業的條件:第一,澳門是有悠久歷史人文的積澱之地。據路環島黑沙灣出土的文物,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經有人類在這裏勞作生息。近代許多有影響的名人都曾在這裏居住和學習。比如,文化名人湯顯祖,太平天國的馮雲山,義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和朗世寧,寫“盛世危言”鄭觀應,搞維新變法的康有為、梁啟超,民主革命之父孫中山,音樂家肖若梅、洗星海等等。 第二,澳門是海洋文化和陸地文化的交融之地。在十六世紀之前,澳門就是著名的通商港口。十六世紀三十年代更成為政府管轄下的重要對外貿易口岸,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中轉站。澳門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與海洋密切相連,甚至可以說海洋是澳門文化的搖籃。 第三,澳門是世界最早的東西方文化交匯與融合地之一。正是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才使這裏出現了一批批名人;也出現了許多世界之最和中國的第一,保留了一批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的建築群。 第四,澳門是一國兩制的交界之地。在回歸祖國之後,澳門成為“一國兩制”政策的重要受惠者。這裏仍保留有資本主義制度,使其更易與西方接軌和往來;同時,一國的原則,更使澳門有背靠祖國的強大後盾。 雖然澳門具備發展文化產業的條件,特區政府近年也力圖發展文化產業,但成果很小。一方面是“力”小,另一方面是“力”不知要使在什麼地方,也就是找不到切入點或亮點。對此蔡安安表示,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既有緊密聯繫又是不同範疇的概念。當前對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有混肴的情況,已造成對發展文化產業的影響。他認為,要區分目的和手段。產業化和商品化都是手段;如果目的不明確,文化產業就發展不好。他認為,好的創意是善於把不同資源進行巧妙的整合,而澳門最缺需的是既懂藝術又懂產業運營的,善於整合資源的人才。 對於如何發展文化產業,他認為,首先要“理念先行”,不斷提高對文化和文化產業的認識。他說,澳門的GDP是很高的,由於歷史原因,許多人小富即安,不大容易接受新事物;對單一經濟結構可能帶來的長遠損害不敏感。這就需要在提高大家對文化和文化產業的認識上多下功夫。 其次,必須創造適於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這裏有一個政府角色定位的問題。文化產業不是由政府親自來辦的,政府的責任是引導和服務。在這方面韓國政府有較好的經驗,韓國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從美國《侏羅紀公園》一部影片的收入就超過了自己“三星”集團一年的總產值的事例上受到啟發,制訂一系列政策鼓動與支持本國影視文化產業的發展,竟然在中國和亞洲都形成“韓流”的事實,值得我們研究和深思。  澳門有深厚的人文積澱和大量的文化遺產,關鍵在於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死的遺產變為活的資本,充分發揮文化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第三是要跨行業合作,項目開路。文化產業是做出來的。它是商品社會市場經濟的產物,也必須遵循商品社會市場經濟的規律。此事單靠政府不行,單靠文化界也做不了。必須跨行業合作,並搞出具體可行的項目來,以項目開道。 第四是創意先行。文化產業又名創意產業。一個好的創意價值連城。當然,一個好的可行的創意背後,必有大量艱苦繁複的工作。他建議重點發展一些既不需花費很多資源,又可以在文化和經濟兩方面創造效益,利於持續發展,利於創新,利於和諧社會的項目。如電影、電視、網路、動漫、會展、演藝等。 第五、必須與周邊地區互動,特別是珠澳地區的合作與互動。他認為,在知識經濟社會和資訊時代的形勢下,今天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能自己發展自己的,搞文化產業更是如此。從規劃和策劃項目起,就要跨地區、跨領域、跨行業的合作。他說,過去珠澳兩地合作互動得很不夠。其實兩邊互動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大家都是“香山文化”的一部分,自古就是一家,數百年來又交往密切,為什麼不在文化產業上合作做些事呢?其好處是:既可以充分發揮一國兩制交界處的優勢,又可充分以對方所長補己所短。兩地無論從政體方面,還是從自然資源方面都有很大差異,正好互補。只要大家互補、互動、互助、合作,必會擦出火花,產生難以意料的化合作用。 最後,必須及早、儘快、大力培養所需人才。文化產業沒錢不行,沒人更不行。有了人才,才會有好的創意,也才有文化產業。然而,人才的培養是要時間的。他呼籲,必須把人才的培養擺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除了自己培養外,還應制定政策吸引人才來澳門。 蔡安安強調,資訊科技、數位化為我們帶來史無前例的巨大機遇,已經並正在引起重大的變革,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與社會結構。它使遠變近,使大變小,使人們原來感到無邊無際的世界,一下子縮小到了一個“地球村”。因此,文化產業的生存發展,必須適應數位化並利用數位化。他說,澳門最突出的局限性就是小,但是只要善利用數位化科技,小就會變大,相信數位化科技將為澳門文化產業帶來從未有過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