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評級機構受質疑為中國評級機構帶來機遇

2011-10-29

【香港中通社北京十月二十八日電】(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施人)在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中,始終徘徊著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的身影。其頻繁下調歐元區國家信用等級的行為已惹怒歐盟主權國,歐盟直指其惡化了歐債危機。而對這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在國際市場上因壟斷地位帶來公正性缺乏的指責也一直存在。 十月二十五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歐盟委員會正考慮出臺措施禁止國際評級機構就接受救助的歐盟國家發佈主權評級報告。歐盟反擊三大國際評級機構之意,其實早在其二零零九年九月出臺《信用評級機構監管條例》時就已初露端倪。 歐盟對國際評級機構提出質疑,始於評級機構未能在二零零七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指出複雜金融工具存在的風險(比如美國次級房貸),過於低估這些金融工具的信用違約風險。而把三大評級機構推到風口浪尖的,是今年八月標準普爾公司下調了美國主權信用評級。這一顛覆美國3A評級『神話』的舉措看似英勇,卻為標普引來一片指責。 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基本瓜分了全球大部分的評級業市場。面對其壟斷地位,各國紛紛採取應對策略。據此間報道,俄羅斯總理普京已宣佈建立本土評級機構;南韓加強雙評級管理;日本政府則在謀求擴大日本評級機構在亞洲的影響。 中國本土的評級行業起步雖晚,但目前國內已有約80家專業評級機構,其中取得中國證監會證券市場資信評級業務許可的已有五家。五家評級機構中的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于去年七月發佈了中國首個國家信用等級報告,這也是世界首個非西方國家評級機構首次發佈有關的風險報告。 有分析人士指出,三大國際評級機構遭受質疑證明其『公信力』正在喪失,此時正是中國本土評級機構樹立公信力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