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20326號

2012年03月26日

星期一

外籍家傭 被忽視 的一群

2012-03-26

   由外籍家傭吸入硫化氫喪命說起 本澳三月六日發生一宗外地僱員在黑沙環建華新村住宅懷疑吸入硫化氫氣體,導致不幸身亡的事故。嚴格來說,這可以列為一宗奪命工業意外,事件中,社會的焦點大多聚於對於氣體的監管,以及僱主事後的賠償。惟事件還帶出,本澳對於家傭的保障,包括法例保障、醫療保障等都不足,對於外籍家傭的支援,也相對缺乏。  

澳現有萬六外籍家傭 至去年一至八月,本澳共批出一萬六千名外藉家傭名額,澳門外籍家傭數目,正隨經濟發展和雙職家庭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二零零九年一月,本澳外籍家傭僅一萬二千四百五十九人,一年半後增加近四千名外籍家傭。以澳門二十萬個家庭計,每十二點五個家庭便聘用了一名外籍家傭。本澳外籍家傭數目和比例雖不算高,所衍生的問題,不止涉及一個家庭,還涉及整個社會。 去年,社會熱話在討論外籍家傭博炒跳槽,有家傭反駁,要在被解僱後十日內找到工作並不容易,家傭不認同僱主的指摘。治安警察局所公布的數據反映,至去年首八個月,共有四百六十多名外籍家傭在中止家傭身分後,在三十日內申請到其他行業打工,反映家傭離職後轉職的情況確實存在。  

家傭薪酬不吸引  跳槽無可厚非 做成此情況,與外籍家傭的薪酬待遇、工作和法律保障在本地區相比受聘於大型企業有大差距有關。目前外籍家傭的最低薪金標準為月薪二千五百元,若不提供住宿,僱主需額外支付五百元住宿津貼。相比大企業,連同住宿津貼在內,家傭三千元的工資吸引力實在太低,加上大企業有明確的每週工時、提供膳食或醫療保障、晉升機會等,相比每日工作可能長達十多小時的家傭工作,的確大企吸引力無法抵擋,澳門理工學院公共行政高等學校社會工作學課程客座講師何穎賢認同,在沒有違法的情況下,外籍家傭跳槽,是個人自由的選擇。 不與大企業相比,與鄰近有輸入外籍家僱的國家地區相比,如香港,澳門的家傭工作、薪酬、法律和其他保障均明顯低。 香港去年五月,已輸入超過二十五萬外籍家傭,現時香港外籍家傭的最低工資為三千七百四十港元,膳食津貼代替膳食供應,增加至每月不少於七百七十五港元。僱主如支付少於該工資,即屬違法,可被判最高罰款三十五萬港元及監禁三年。並制定了香港書面僱傭合約,供僱主及僱員參考,合約中,列明僱員可享有的假期,包括產假、年假、強制性公積金計劃、颱風及黑色暴雨時當值的計算方式、終止雇傭合約和試用期等,另有要求僱主需為家傭提供免費醫療保障,僱主一般會為僱員購買醫療保險,以免支付龐大的醫療費用。 香港也有關注外籍家傭的工會或本地組織,社會和政府層面上對於家傭的關注、支援,相對比澳門多。 香港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因經濟起飛,外籍家傭輸入數目不斷增加,隨著外籍家傭數目的增加,以及所引發的勞資糾紛增加,不少外籍家傭自發組織了屬於其國籍的家傭社團,協助同鄉,也有香港的本地社團,協助外籍家傭和為她們爭取合法權益,近年,也有僱主成立了組織,為外籍家傭發聲。澳門聘用家傭的日子較遲,在澳外籍家傭的數目不論相比香港,或相比在澳的十萬外僱,只是約佔一成六,加上外籍家傭主要來自菲律賓、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言語不通,成為了外僱中的弱勢,以及被忽視應關注的一群。 有本地工會組織和社團,會為外僱爭取權益,相比下,外籍家傭只有被僱主、社會批評博炒跳槽,或工作不稱職,卻沒有為她們爭取權益的社團或機構。何穎賢感到,政府的態度令她感到政府不重視這批外來勞動力,以官僚態度處理外籍家傭問題。 最明顯是《外僱法》沒有考慮到外籍家傭的語言技能,印製相應語種。即使有家傭團體最後爭取了獲勞工局資助印製了印尼語的《外僱法》,最後也不能被勞工局承認這是官方版本。理由是﹕「有關翻譯人員不是由印尼政府派出的官方翻譯員。」在三月六日一名家傭因吸入硫化氫氣體最終不治的事件上,勞工局局長起初也否定這是工業意外,足以反映政府及官員對於外籍家傭的重視程度。 在其他層面,亦可反映出政府對於家傭這個勞動市場的不重視,如政府正為內地輸澳家傭制定三千元至五千元的最低工資,相比東南亞籍家傭,沒有列出最低工資,只是向人資辦申請輸入的最低要求,為二千五百元。不只是內地高通脹,匯率問題,在東南亞國家,同樣面對高通脹、匯率問題。將內地家傭與東南亞籍家傭工資有劃分,涉及種族歧視,可惜本澳沒有相關法例。  

藉此契機檢討家傭保障 藉該名家傭失去寶貴生命事件,社會應反省對於外籍家傭的保障,何穎賢指出,家傭的工作性質特別,部份工作場所及工作難以界定為工傷範圍,如接送小朋友上下學途中遇上交通意外或受傷,是否可列為工傷?現時法律沒有要求僱主為家傭提供免費醫療,所以大部份僱主只是支付法律最低要求,即二千五百元及住宿津貼,今次事件,可以檢視現行對家傭的工作保障。 人力資源正面對區域間的競爭,台灣、香港對東南亞籍家傭同樣求之若渴,何穎賢認為,可以藉輸入內地家傭的同時,檢視外籍家傭的工資,讓輸入澳門的家傭更具質素。否則,外籍家傭只會流向工資和保障較高的國家地區,如最近就是流向香港,令輸入澳門的外籍家傭技能下降,只有年青、技能低的家傭肯在澳門就業,穩定性、技術性都會下降。  

缺乏社區支援 香港有不少由家傭自發組織的團體,以及由香港社團、宗教團體支持家傭,協助成立組織或與家傭組織合作,為家傭提供情緒、勞資糾紛處理、爭取權益的團體,如「家‧傭同行」,也有是僱主組織的團體,爭取僱主的權益,兩者各有平衡。 澳門,雖然有六至七個印尼和菲律賓家傭組織,都是由印傭和菲傭自發組成,各有分工,有宗教性質的、娛樂性質的家傭組織,僅一、兩個是為印傭提供支援的組織,而她們也只是透過自身或同鄉分享經驗,為同鄉提供僅有的支援,如情緒,勞資糾紛。經費大部份是靠會員捐獻。面對家傭工作的流動性,家傭團體的運作都受到影響,需要本地的團體協助或支持其運作,特別是解決澳門的法律僅中、葡文這個言語障礙問題。以及資訊性,如何接收社會有關資訊,從而提高家傭自身保護的權益。  

冀僱主放下成見 不少僱主,對外家傭仍然抱排外態度,或認為,以澳門三千元(連住宿津貼)工資,家傭返回原居地後可以有優質生活或在家鄉起大屋,實際上,家傭在澳打工期間,同樣受本澳高通脹、高物價影響,她們的消費指數與本地居民無異。 僱主還忽略,家傭離鄉別井到外地打工,比在其國家打工付出了更多機會成本,包括先要支付六至一年月薪的中介公司佣金及培訓費用,在澳門打工這段期間,錯過了與家人相處的日子,錯過了進修和提高教育水平的學習機會等,何穎賢希望,僱主可以糾正這些誤點,以及降低排外心態,接受家傭,設身處地為家傭在澳門的情況作出思考。 何穎賢在任教的課程中,多次以外籍家傭為題,又拍攝了紀錄片「女移工」探討家傭在澳的各種情況,電影在台灣的關注外傭協會組織中放映,目的,不是為是個人利益或榮耀,只是希望喚起僱主、社會,關注這批在澳門生活,在澳門工作,但被忽視,處於弱勢,沒有組織為她們發聲的一群。在法律中獲得相對公平的待遇。  

給予肯定  達致和諧 人就像一面鏡,反射出存在的一面。你如何對待他/她,他也會如何對待你,僱主們投訴家傭工作態度如可差勁、散慢、道德操守參差的同時,也應檢討以何種態度對待家傭,這些或多或少都會反映在家傭的工作態度上。放下歧視、誤解與成見,多溝通,多表達要求,給家傭適當的認同、贊美,有助增加家傭建立工作上的自信和歸屬感,提升工作表現,達致和諧的勞資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