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設輔導濫藥青少年設施有理

2012-07-09

【本報訊】近日,有居民反對區內增設輔導濫藥青少年的設施,理工學院講師何穎賢指出,濫藥的問題不如以往只出現在娛樂場所,已經進入家庭及日常生活環境,若社區多設立相關設施,既可推動基層預防工作,更可讓濫藥者易於尋求協助。一名兒子曾吸食毒品的母親陳女士表示,相關的社區服務是百利而無一害的,若家長增加濫藥和吸毒的知識,既可及早發現問題,也不會求助無門。

對於青洲社屋的居民反對在區內設立輔導濫藥青少年的設施,澳門理工學院社會工作課程講師何穎賢認為,事件反映居民對濫藥人士的接納程度很低。現時的濫藥問題不單是集中在娛樂場所,已經進入家庭和日常的生活環境,她舉例,若在社區內有多些輔導服務機構,父母在家中見到懷疑涉及濫藥的物品,可立即拍下照片並拿到就近的機構查詢,倘確認發生問題,社工便迅速介入協助。

何穎賢表示,若果,在本澳各社區設立更多輔導設施,既可展開基層社區預防教育工作,也可讓濫藥者易於在不被標籤的情況下尋求協助。她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如果,我們今天不讓展開預防工作的中心進駐社區,將來,可能要開設很多中心進行戒毒工作。」她希望,青洲社屋的居民實際了解那間社服機構的工作,與接受輔導的青少年直接對話,加深彼此的認識。

吸毒兒母親說經驗

陳女士的兒子在去年戒除毒癮,起初,她見到十五歲的兒子流鼻水、消瘦,無精打采,還以為他傷風、感冒又不看病所致。其後,他甚至有胃痛、尿頻等現象,家中又多了小膠袋,但她仍意想不到自己的兒子染上毒癮。直至,他在一次吸毒後失去理智自殘身體送院,才得知兒子已吸毒五至六年。

她回想,當年聽到這消息後,日夜痛哭,雖四出尋求協助,甚至報警,但沒有有效方法幫助兒子。於是,她到戒毒中心當義工,增加對毒品的認識,希望可有轉機。她坦言,社區上關於濫藥和吸毒的訊息不足,家長未能及早發現子女已出了問題,在不幸遇到困境時,更是求助無門。

身為過來人的陳女士認為,輔導濫藥者的社區中心是越多越好的,反對相關設施的市民可能是不太瞭解,「其實,這方面的服務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她坦言:「這不關你的事,但誰敢保證你身邊的家人、朋友何時吸毒,你是不知的。但是,如果瞭解多些這方面的知識,其實是好事。如果,我起初多認識,可能我可幫助我的兒子,也幫助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