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外長會落幕  中國「好夥伴」角色被認可

2012-07-14

【中新社北京7月13日電】(中新社記者 刁海洋)第45屆東盟外長會及系列會議13日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落下帷幕。從9日到13日,來自東盟及中、日、韓、美等國外長在5天的會期內進行了數十場會議,雖然偶有雜音傳出,但東盟及地區內和平、合作、發展的基調再次成為會議的主旋律。

會議取得積極成果

東盟輪值主席國柬埔寨首相洪森9日在會議開幕式上表示,發達國家經濟復蘇乏力,歐債危機持續蔓延,西亞北非政治社會動蕩,以及糧食和能源安全問題、氣候變化、自然災害、恐怖襲擊、跨境犯罪等,對東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2015年東盟建成全面共同體的目標都構成威脅。

在面對挑戰的背景下,此次系列會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推動對話夥伴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和區域互聯互通;多個對話夥伴國在會上宣佈向東盟提供各項援助;歐盟和英國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成為東盟的對話夥伴;決定起草制定《東盟人權宣言》;推動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等。

會議主席、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賀南洪13日在會議閉幕式上表示:「會議就推進東盟共同體建設,縮小東盟發展差距,加強東盟與對話夥伴合作關係,解決區域問題等深入交換了意見。」

中國繼續扮演「好夥伴」

作為東盟的對話夥伴,中國在本屆會議上積極釋放增進互信、促進合作的信號,增強各方共同應對挑戰的能力,加強亞洲增長動力,穩固亞洲發展勢頭。出席本屆會議的外交部長楊潔篪表示,多年來東亞區域合作取得重要成果,為地區和平、穩定、發展和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也為此作出了重大努力。

近年來中國-東盟關係持續深化,雙方年貿易額已超過3600億美元,人員往來達到了1363萬人次。本次會議中,東盟國家外長普遍讚賞中國為促進中國-東盟合作所作的努力和貢獻。

馬來西亞知名學者胡逸山說,東盟與中國是近鄰,互為對方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來自日本和歐美國家及地區的外資減少的背景下,來自中國的資金毫無疑問將推動東盟各國的發展。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問學者汪錚說,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中國已成為亞洲地區經濟發展的發動機,通過貿易、投資和經濟合作為周邊大多數國家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遇,成為地區發展和繁榮的提供者。

南海問題未成「主調」

本次會議開始前,部分政要、媒體和組織曾表示,「南海問題」將成為會議的重點,甚至傳出要強推「南海行為準則」的消息。但這一論調並沒有得到全體東盟國家的認可,也沒有成為本次會議的「主調」。

楊潔篪外長會上詳細闡述了中方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他指出,中國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有著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同時,考慮到南海問題的複雜性,中方一直主張「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他強調,在南海問題上,關鍵是各方要切實按照《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精神保持自我克制,不採取使爭議擴大化、複雜化和影響和平與穩定的行動。

實際上,中國在這一問題上採取不回避、積極溝通的態度。正如外交部副部長傅瑩所言,對於「南海行為準則」,中方願予以認真考慮,期待在條件成熟時啟動相關討論。事實證明,中方在各領域問題上的看法和立場得到許多與會國家的理解和支持。

美聯社13日援引賀南洪的話表示,領土爭端不應成為東盟峰會的主題,這裡也不是解決爭端的舞臺。東盟及各國外長不是來這裡討論誰對誰錯,而是在共謀合作和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