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巴運作一年政府主導初見成效

2012-08-02

【特訊】隨著去年8月1日新的巴士服務模式投入運作,本澳巴士服務結束了長達20多年的公司批給局面,轉化為由「政府主導」的服務模式,以便能更靈活地推行各種巴士服務改革,逐步實現「公交優先」理念。新模式運作一年以來,無論是巴士行車里數、班次、搭乘人次等均得到提升,惟巴士服務仍然面對強大的挑戰,政府除要努力不懈,按步優化巴士線網、服務站點外,還需要檢討轉型過程中的不足,令整體巴士服務能真正回應市民大眾的需要。 

巴士日均運量逾四十萬 月均出車增三成六 

本澳公共巴士服務自2011年8月1日起進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嶄新階段。在新模式下,本澳巴士營運公司由2間增加至3間,服務路線由原來的59條增加至62條,營運車輛及巴士司機人數亦因應服務需求,由2011年7月的543台及566人,增加至今年6月的672台及1019人。更重要的是,近年本澳社會急速發展,乘車需求大幅增加,為回應市民大眾的出行需要,巴士的行車里數、服務班次均同步顯著上升,而搭乘人次亦有所增長。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自2011年8月新巴士服務模式運作至今年6月,巴士平均每月行車里數為3207138公里,較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新模式未運作時)平均每月2334629公里,增幅逾37%;巴士班次方面,2011年8月至今年6月,平均每月出車班次為250335班,較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平均每月183125班,增幅為逾36%;而乘客人次則由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平均每月10837770人次增加至2011年8月至今年6月平均每月12064354人次,增幅為逾11%。 

另外,隨著新模式後轉乘計劃得以進一步擴展,使用轉乘的人次亦由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平均每月582758人次,到2011年8月至今年2月平均每月為1324219人次,增幅達127%。上述數據顯示,新巴士服務模式推行後,透過適度增加車輛、班次及擴充轉乘服務,利用巴士出行的人數持續增加,達到了巴士服務改革的部分目標。 

調整路線優化設施逐步提升服務 

在新模式下,政府亦掌握了巴士路線和站點調整等主導權,可以更靈活地推行貼近實際需要的措施,例如對中區途經約翰四世大馬路及中區/殷皇子馬路站的路線作出分流和抽離、推出高士德巴士路線分流計劃、水坑尾巴士站分流停靠、夜間巴士路線調整等,其中,夜間巴士路線除覆蓋澳門半島,更延伸至氹仔及路環,大大回應了不同區份居民的夜間出行需要。另外,亦致力優化候車環境,今年先後在氹仔黑橋街及布拉干薩街引進新式巴士亭試用,以及在關閘巴士總站引入鼓勵乘客排隊的提示,以為乘客提供較佳的候車環境。 

檢討不足責成三巴切實改善服務 

誠然,面對本澳機動車輛數量不斷增加,各項道路工程相繼開展,令到本澳路面狀況日趨複雜,加上職業司機行業人資問題、新舊巴士服務模式過渡的磨合等問題,令到新巴士服務面對著重重挑戰,當中尤以巴士服務的安全問題最受關注,經警方統計資料顯示,今年1至5月,涉及三間巴士公司之交通意外宗數為595宗,當中335宗屬歸責巴士公司責任的交通意外,事故成因包括機件故障、與其他車輛發生輕微碰撞、自撞、行駛期間撞到障礙物等,由此可見,各巴士公司在行車安全方面還需進一步提高,交通事務局作為監管部門,會嚴格責成相關巴士公司切實採取措施,提升巴士營運及司機工作的安全,包括加強司機培訓的力度、檢討事故成因及強化營運安全管理等,提升巴士行車安全。 

而為更好地監管巴士公司的營運,交通事務局已展開建立巴士服務的評鑑制度,計劃依循班次服務質素、運輸工具設備和安全性,駕駛員行為態度及營運公司的經營與管理狀況四方面指標,作為評核方向,務求儘可能量化營運公司的整體服務質素,向公眾反映實質情況,增加監察透明度。同時,會透過公眾參與,把用戶群體的主觀意念轉化為客觀指數,從而取得量化數值,最終建立具激勵性及阻嚇性的獎懲制度。

必須強調,新的巴士服務模式只是一個起步,要整體提升巴士服務,還需要多方面工作配合,包括持續優化現有巴士線網、站點佈局和設施、改善道路交通狀況等。目前,政府除持續優化現有巴士站點佈局及設施,包括於具條件的站點作分流以進一步縮短搭乘時間外,亦不斷為巴士路線網絡研擬優化及更新,其中配合大型公屋項目(包括氹仔湖畔大廈及路環居雅大廈等)及橫琴澳大校區的落成及啟用,將計劃創設更多快線迅速運載乘客穿梭往返主要場站,透過轉乘方式連繫整體線網,進一步加強公交服務的通達性。另外,早前局方已有委託顧問公司為本澳公共巴士路線網絡進行深化研究,目的是針對未來輕軌通車後公共巴士路線的服務提供建議並作科學分析,從而為未來整體陸路公共交通路線網絡奠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