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21210號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多哈大會艱難閉幕 發達國家政治意願不足成主要障礙
2012-12-10
【中新社多哈12月8日電】(記者 俞嵐 周銳)在大會主席的強力推動下,聯合國氣候大會多哈會議終於在延時一天后于8日晚間成功閉幕。
會議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等核心議題上達成了一攬子協議,但因發達國家政治意願不足,也留下不少遺憾。
經過兩個星期的密集磋商,多哈會議最終從法律上確定了《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部分發達國家承諾在2020年前繼續大幅度減排。《京都議定書》是首個規定發達國家減排義務的國際協議,其第一承諾期於今年年底到期。
發展中國家最為關切的資金問題,在會議最終案文中也有體現。
發達國家承諾在2020年前要在300億美元快速啟動資金之外繼續增加出資,到2020年達到每年1000億美元的規模,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談判方還就2020年以後進一步加強《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實施的「德班平臺」談判的原則、要素和框架進行了磋商,對未來的談判進程做出了總體規劃。
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多哈會議完全達到了中國代表團的預期,中國對結果感到滿意」。
但近200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應對氣候變化的急迫性和能力迥異,利益訴求大相徑庭,在多邊機制下達成的妥協性成果,自然也有遺憾。
中國代表團在會後發表的聲明中說,多哈會議仍有很多問題需要通過進一步談判來加以解決,各方在未來談判中仍要作出巨大努力。譬如,發達國家第二承諾期的減排力度明顯不夠,2020年之前的出資規模和公共資金提供情況也差強人意。
中國代表團強調,多哈會議上,發達國家淡化其歷史責任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的傾向進一步明顯,自身減排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讓技術的政治意願不足,「這是今後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主要障礙」。
在大會最後發言階段,多家NGO組織的代表紛紛也表達了對發達國家的不滿。他們說,我們不要「軟弱無力」的承諾,我們需要你們拿出雄心,拿出政治意願,「你們怎麼可以對氣候變化造成的死亡熟視無睹」。
中國呼籲,發達國家應進一步提高減排指標,並就2013-2020年的資金支持作出明確的、更大幅度的承諾,妥善處理技術轉讓中的知識產權問題,避免採取任何形式的單邊主義行為。
在多哈會議中,中國積極參與、全力斡旋,為最終達成一攬子協議發揮了建設性的作用。中國同時承諾,未來將繼續採取強有力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內政策和行動,建設性推動氣候變化國際談判進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