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21217號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本版新聞

MORE+

社文消息

2012-12-17

民署社區座談會周三晚舉行

    民政總署將於周三(十二月十二日)晚上八時在下環街市市政綜合大樓四樓的下環活動中心舉行社區座談會,介紹風順堂區即將開展的系列市政建設,聽取並解答居民意見,歡迎公眾出席。

    風順堂區是本澳舊城區之一,是世遺景點較多的區域,擁有珍貴的文化旅遊資源。故此,民署近年致力美化風順堂區,重鋪道路和改善衛生環境,以優化居民生活環境及配合旅遊城市的發展。

   民署管理委員會成員將出席座談會,向公眾介紹將於區內開展的市政工程,並即時回應市民關注的熱點問題。此外,亦會邀請其他公共部門派代表出席,解答相關範疇的問題。社區座談會對公眾開放,歡迎廣大市民參與交流意見。

民政總署服務承諾頒獎禮

  民政總署為鼓勵屬下部門持續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加強行政透明度及進一步優化內部管理,於十二月七日在民政總署大樓內禮堂舉行『二零一二年度服務承諾頒?禮』。

   管理委員會主席譚偉文在頒獎禮上鼓勵工作人員繼續努力,持續深化及推廣服務承諾,並肯定員工競逐優質服務獎、提升整體服務質素和成效的投入與付出,冀望各附屬單位和全體人員積極提升服務水平,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民署現時共提供八十五項對外及一百二十七項內部行政服務承諾,範疇包括衛生監督、道路渠務、環境衛生、市民事務、建築設備、文化康體、園林綠化及綜合服務等。大部分項目在過往一年皆能以達標或超標完成,成效理想。

   民署亦一直秉持『以人為本、與時並進』的工作理念,二零零八年服務承諾認可考核首次獲得『公共服務評審委員會』給予『合格』資格。今年九月,民署向該委員會提交第二次覆審認可,合共提出二百一十二項服務承諾,推行比例逾百分之六十六,並同時會繼續以務實的工作態度實施服務承諾認可計劃。

   查閱民署對外服務承諾詳情,可親臨民署各對外服務地點或瀏覽民署網頁www.iacm.gov.mo。

中華醫藥發展戰略高峰論壇

  『2012年中華醫藥發展戰略高峰論壇』於本月12至14日在澳門大學圖書館STDM演講廳舉行。本次論壇聚集了數十位來自海外及兩岸四地醫藥研究和管理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聚首一堂共謀中華醫藥發展戰略,共商中華醫藥發展大計。

   由國際中醫藥學會和中華創新藥物聯合研究中心(北大、臺大、港大和澳大)聯合主辦,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大學)承辦,澳門基金會、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贊助的論壇,有來自美國哈佛大學、加州大學、臺灣大學、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澳大等著名學府和學術機構的近20位學者,深入探討中華醫藥發展現狀及戰略。

    全國政協常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衛生部前部長、北京師範大學中國醫療衛生政策研究院院長及論壇組委會主席張文康教授在演講時強調,中華醫藥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在上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知識與寶貴經驗,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當前,中華醫藥在國際上地位不斷提升,也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如何將這些寶貴財富更好地傳承發展,更好地開拓創新,更好地轉化為治病救人、提升人類生活品質的成果,是每一位從事中醫藥事業的學者亟待解決的課題。此外,港大蘇國輝教授回顧了近年粵、港、澳在醫藥健康產業領域的合作現狀,並提出了今後的合作新模式;哈佛大學康景軒教授從營養基因組學的視角闡述了中醫藥國際化發展的方式與策略,與會的其它專家亦從不同方面對中醫藥發展提出了各自的觀點。

    中華醫藥發展戰略高峰論壇是海內外中華醫藥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旨在圍繞中華醫藥發展戰略,為兩岸四地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提供契機。專家學者在論壇上交流經驗和意見、激蕩智慧,分享成果,就『中華醫藥的發展戰略』這一深具現實意義的題目獻計獻策。澳門則將繼續發揚其中外文化橋樑和紐帶的角色,促進中醫藥的國際學術交流與聯合創新,並藉此推動中華醫藥在澳門的發展。

全球化媒體與數字網絡會議  

    由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傳播系承辦,中國網絡傳播學會及澳門互聯網研究學會合辦的『全球化下的社交媒體與數字網絡:2012中國網絡傳播學年會澳門國際會議』在澳大圓滿閉幕。是次會議有來自海內外的新媒體傳播學者、業界精英及博士碩士研究生約一百四十人參與,是澳門史上最大型的新媒體傳播研究盛會。傳播系表示,本次會議利用澳門一國兩制的優勢地位,為海內外學者精英提供了一個獨特的交流平台,對提升澳門於新媒體傳播的研究地位有著深遠意義。

    開幕式上,澳大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院長郝雨凡教授致歡迎辭,?會議拉開了帷幕。隨後澳門新聞局局長陳致平和中國網絡傳播學會會長杜俊飛教授也分別致辭。就是次會議的主題——『全球化下的社交媒體與數字網絡』,大會特別邀請了五位國際知名學者擔任主講嘉賓,在澳大傳播系主任孟甘霖教授的主持下,五位嘉賓逐一發言,展望新媒體趨勢。

   英國牛津大學牛津互聯網研究所互聯網研究教授威廉‧H‧達頓的主題發言為『互聯網和第五等級的興起』。身為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教授級研究員、牛津電子社會科學(OeSS)項目首席研究員及牛津大學互聯網調查首席研究員(OxIS),他以個人如何使用互聯網的調查數據,實證性地回應了互聯網催生『第五等級』的興起等相關問題。

   葡萄牙里斯本互聯網和網絡研究所(LINI)研究項目總監、里斯本大學學院科技與社會系教授古斯塔沃‧卡多佐的主題發言則主要關注互聯網的使用趨勢。他在『互聯網使用的趨勢:興起的網絡生活世界?』主題發言中,談及研究人員在多達十個國家中相互合作,試圖在通用數據收集的基礎上了解全球網絡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影響。

   全球華裔傳播學者中最高產和最知名的三位學者之一、香港城市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祝建華教授亦在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大數據時代的新媒體研究:泡沫、神話、現實?』。大數據的概念在近年不斷被提及,祝建華教授的發言結合了這一熱門話題和會議主題進行深入討論。

    澳博館頒發2012年度優秀導賞員獎 

   澳門博物館於日前舉辦「2012年度優秀特約導賞員頒獎典禮」,向本年度為澳門博物館提供社會服務的優秀特約導賞員頒發獎項,藉此活動鼓勵長期為公眾和學校教育作出卓越貢獻的特約導賞員。

   澳門博物館館長陳迎憲在頒獎典禮致辭中提到,自2005年澳門博物館培訓首批導賞員,至今已第八年,培訓過百位導賞員,澳門博物館的導賞服務,由2005年的3551人次逐年遞增,服務也由公關導賞擴展至學校、社團特約導賞、駐場導賞等全方位服務,更承擔了鄭家大屋的導賞工作。今年1至11月的導賞人數已達到15888人次,經已超過去年全年導賞人次總和。接待過包括國內外元首、學生、市民及遊客,受到各界的一致讚賞,對提昇市民和遊客對澳門歷史文化的認知,彰顯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特色作出卓越的貢獻;本年度至11月止的導賞服務場數也已超過去年總和的一成,體現了社會人士對該館的重視,也是該館加強導賞服務和導賞員不斷提高導賞水準的成果。

   文化局長吳衛鳴也親自到場為導賞員們打氣,他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他充分肯定導賞員們為社會服務和奉獻的精神、對提昇澳門文化形象作出重要貢獻,他認為導賞員在為社會服務之餘,亦使自我得到提昇,期望導賞員們繼續努力。之後,為一眾獲獎導賞員進行頒獎。本次特設為超過五年長期服務的義務工作者頒發「2012年度長期義務工作者獎」, 獲獎者為黃清麗、劉詩詠。

   獲得「2012年度優秀特約導賞員」獎項者包括:李心怡、黃小慧、侯凱娜、葉志堅、馮紫雲、馮婉華、陳淑怡、李綺嫦;「年度熱誠服務獎」獲獎者為:黃清麗、陳婷婷、劉善渝;「年度服務獎」則為:侯凱娜、陳淑怡、李綺嫦、李心怡、葉志堅、馮紫雲、黃小慧、馮婉華、趙瑩瑞、韋愛玲、楊婉如、高婉芳、張美容、楊慧妍、李潔萍;同場頒發20位獲「第二期鄭家大屋導賞員培訓證書」的導賞員。

   頒獎禮上,導賞員還欣賞了該館今年在導賞員工作期間和近期參觀肇慶所拍攝的錄影及照片的片段,部份導賞員更分享了從事導賞工作的心得,還進行了聯誼和抽獎活動,氣氛融洽熱烈,大家深深感受導賞工作和交流中的收穫和喜悅,並相約明年再見。

 電訊義工隊與扶康會學員共慶佳節

澳門電訊一直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與本地慈善社福機構緊密合作,透過舉辦多元化及極具意義的公益活動,以愛心和行動傾注對有需要人士的關愛和支持。為慶祝聖誕佳節來臨,澳門電訊前日(十二月十五日)為扶康會學員舉辦聖誕聯歡活動,一起歡度佳節,並向學員送上節日祝福及關懷。該公司承諾將繼續貫徹回饋社會、服務社群的信念,發揚公益互助精神,共同構建和諧共融社會。

活動於星期六 (十二月十五日)中午於維景酒店旋轉餐廳舉行。近二十位澳門電訊義工隊成員與約一百二十名來自澳門扶康會屬下多個機構,包括寶翠中心、康盈中心及怡樂軒之學員、家長及工作人員,在溫情和笑聲洋溢的氣氛下共同預祝聖誕佳節來臨。席間除了有豐富精美的自助美食外,澳門電訊義工隊成員以及扶康會學員分別獻唱多首耳熟能詳的應節歌曲,並一起玩集體遊戲,場面熱鬧融洽,而聖誕老人亦於濃厚的節日氣氛下隆重登場,向每一位學員送上節日禮物,祝願他們度過一個溫暖而難忘的佳節。活動在充滿開心歡笑的氣氛下圓滿結束。

扶康會贊揚澳門電訊一直以來對其學員無微不至的關懷,並在資源上全力支持該會的會務發展。除了多次與扶康會合作,為其屬下機構學員舉辦一連串的參觀和節日聯歡活動外,澳門電訊更關顧到特殊人士融入社會的困難,為有工作能力的扶康會學員提供合適的工作機會,希望發掘他們的潛能,助他們融入社會,為建設無障礙、和諧共融的社會作出貢獻。

小山壓軸親子劇場《爸爸城市遊記》

由小山藝術會主辦,澳門文化局贊助,澳門文化中心提供場租資助的親子劇場演出「爸爸城市遊記」,於十二月廿九日及三十日,於澳門文化中心演出兩場。

「爸爸城市遊記」和小山藝術會過往的作品有點不同。它以散文般的形式來演出,安靜地、細細地叙述父親和兒子之間的感情事,既輕鬆好笑,又感人至深。

戲的主角是一個三十多歲、有點傻氣的男子,他初為人父,在手術室外等待嬰兒的來臨。在漫長的等待中,他一面焦急,一面又重複溫習如何做個好父親,如何包尿布、餵奶、揀衣服、沖涼……最重要的是,為嬰兒改一個好名字。他忐忑不安地問觀衆很多意見,怎樣做個好爸爸,怎樣回答孩子的古怪問題,例如:「我」從哪裏來?天空為甚麼會黑?雲為甚麼會跟着我走?他想起在他腦海中,已印象模糊的父親—在那年代,家裡貧窮,只記得爸爸常常要工作很長的時間,從來也沒有陪他去遊玩的時光。但有一天,爸爸卻帶着他上街,一直慢慢走慢慢走,黑沙環台山紅街市高士德荷蘭園塔石南灣西灣、媽閣……就這樣走了一天,這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天。他問了爸爸很多古怪的問題,爸爸有趣的答案幻化成想像中的世界,有愛有希望。一問一答,成為了他難忘的樂趣,爸爸為他開啟了一扇窗,送給他一雙樂觀的眼晴。日落了,太陽下山了,爸爸和他一起接媽媽放工回家,樂也融融。

「爸爸城市遊記」是小山藝術會的最新作品,融合了多種表演形式,說故事、手偶、舞蹈、戲劇、魔術、音樂、錄像等,是個適合家長攜同四歲以上小孩觀賞的演出。

演出於十二月廿九日晚上八時,及十二月三十日下午三時,門票一百元及八十元,為鼓勵家長帶同小孩觀賞,同一場次門票四張,其中一人為十二歲以下,八五折優惠;而同一場次門票十張,九五折優惠。全日制學生及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九折優惠。門票於廣星售票網發售。

「大清手繪明信片」展覽

中國清朝光緒年間首次發行大清郵政明信片,簡稱「清片」。民間畫家在「清片」上繪畫稱「手繪明信片」。

清片上的手繪圖畫大多以中國傳統繪畫手法為主,人物的塑造主要以線條為主,只求神似,不求形似,刻意描繪傳神的眼睛、手勢與身姿。在技法上,有的工筆重彩,勾勒填色,畫工較細;有的勾畫輪廓,添以淡彩,畫工素淡。

當時的畫面內容主要是以市井民風、官場百態等西方人比較感興趣的材題繪製。這些手繪明信片都是當時的畫家當成商品生產出售的,一些大一點的畫店更是以同一流程批量繪製多枚明信片,例如當時的「天津石頭門檻振聲畫店」就是一家專門繪製和銷售此片畫店,據瞭解當時該店營業的地方附近就有一家郵局,借此機緣,生產這種極具中國特色的手工畫片就是近水流臺,順理成章的生意了!

清代手繪明信片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地域和需求下出現的,它展示的是與西方迥然不同的東方中國人文風貌,西方來客把這些人工手繪明信片寄給家鄉親友,以領略獨特的中國風,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清代手繪明信片彰顯當時的中國民間繪畫的藝術水準與風格,具有較高文化創作及美學價值,而且寄往國外的手繪實寄片,對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亦具有重要的影響。

此次展覽於本月二十至三十日在盧廉若春華堂舉行,作品有壹千多件,首次向本澳居民展示,令參觀者看到方寸間的中國繪畫藝術。

十月旅行團及酒店入住率

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今年十月隨團來澳旅客有809591人次,按年增加23.7%。中國大陸團客(589018人次)增加24.3%,其中244185人次來自廣東省;中國台灣(73901人次)及大韓民國(38958人次)團客分別增加66.1%及61.2%;而香港(31960人次)及日本(18267人次)團客則分別減少1.4%及2.4%。今年首十個月隨團入境旅客(7381059人次)按年增加24.4%,佔旅客總數31.8%。 

二零一二年十月隨團外遊的澳門居民(36632人次)按年大幅增加98.7%。旅遊線主要為中國大陸(佔總數76.7%)、大韓民國(5.9%)及中國台灣(5.3%);其中,隨團往廣東省的有18885人次。今年首十個月隨團外遊居民共336785人次,按年增加64.0%。 二零一二年一月至十月,酒店及公寓住客佔留宿旅客總數64.9%,高於二零一一年同期的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