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從健身開始

2012-12-25

你幸福嗎?當這個2012年火遍中國的問題擺在你面前時,你如何回答? 

幸福的含義有千萬種,但健康的身體必不可少,唯有如此,才有幸福人生可言。幸福人生,當從健身開始。 

清晨7點,12月的北京天寒地凍,朝陽公園內卻熱鬧非凡,晨跑、踢毽子、太極拳……晨練的隊伍將新的一天裝點得生機勃勃。 

59歲的孫立國先生就是其中一員,15分鐘的晨跑,再和三五好友踢踢毽子是他每天的必修課。「明年就退休了,鍛鍊好身體,退休後才有資本遊山玩水。」 

「利用一點時間,利用樓宇、廣場的一點空間,我們就能開展廣播操、太極拳、跳繩踢毽等運動,大家可以玩得不亦樂乎。」白領章瑩說,「正是在健身中獲得了健康和快樂,讓健身的理念深深植入大家心中,讓健身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讓我們走向每個人的幸福人生。」 

記者發現,北京的健身場館幾乎每天都爆滿,晚上11點仍有許多人在室內球場揮汗如雨,更有許多單位或個人從年初就預定了一年的活動場地,雙井、東單等健身場館的會員突破了萬人,健身已成為都市人群生活的一部分。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認為,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如何擁有一個好身體成為越來越多人關心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通過健身換取一個好身體才是追求幸福人生的開始。」 

讓健身成為生活習慣

今年,隨著為期近半年的首屆上海市民運動會的舉行,健身熱潮席捲申城。在這一場全城熱「練」中,不僅有姚明、劉翔等體壇大腕的傾情加盟,更重要的是,男女老少都加入到健身中來。 

「體育是民生、體育是文化、體育是精神。」上海市副市長趙雯說,從傳統的「市運動會」到新鮮的「市民運動會」,一個「民」字多出無窮意味,「接地氣」催生了「有人氣」,健身走進千家萬戶。超過600萬人次的參賽,成為全民健身最好的注腳,更讓邁向幸福人生的腳步實實在在。 

農耕運動會、菜場運動會、樓宇運動會……「草根賽事」比比皆是,既吸引了不少土生土長的當地民眾前來參賽,也讓許多在上海工作、求學、旅遊的人們加入其中。而定向越野、攀岩等時髦的比賽,則讓以青年人為主體的時尚運動愛好者找到了舞臺。 

「市民運動會是上海體育落實『創新驅動、轉型發展』要求的一項實際舉措。」上海市體育局局長李毓毅說,「我們希望通過市民運動會的開展,讓運動健身成為上海市民的生活習慣。」 

「我們過去認為運動就是爭金奪銀,那只是體育競技的一個方面;運動帶來的健康和快樂,才是運動的根基,才會帶來屬於每個人自己的幸福生活,」上海市虹口區體育局局長王佩軍說。 

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司長盛志國說,劉鵬局長指出,體育工作一定要服務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在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中,老百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民生的改善,他們的身心健康是民生品質的基礎和保證。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進一步強調指出了體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和任務,既是對體育發展成就的肯定,也是對體育改善民生價值提出的更高要求。」 

傳播社會正能量

健身帶來的不僅是健康的身體。供職於上海一家外企的甘禹說,從今年10月份起,公司每週都組織員工進行籃球、羽毛球等活動。「同事間的關係更融洽了,做項目時明顯感覺到團隊的合作意識比以前好很多。」 

家住貴州省安順市黃果樹的村民馮建說:「以前就三件事:打牌、喝酒、看電視。這兩年,政府組織的大型體育活動和修建的體育設施多了,大家的話題總離不開各種運動項目,大家聚在一起也會去爬爬山、打打球,生活的樂趣多了,精神面貌也不一樣了。」 

十八大報告指出,將體育納入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範疇,這不僅將體育視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其成為群眾追求幸福人生的起點的一種肯定。 

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認為,體育本身就是豐富大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夠強身健體,更是一種引導社會風氣和精神面貌的正能量,是人類追求幸福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盛志國說,健身是一種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的生活方式。通過體育健身,老百姓可以愉悅身心,直接感受社會發展成果,享受生活樂趣。 

健身 - 沒那麼簡單 

近期的幾起青年人運動猝死事件,以及湖北、江蘇等地高校取消長跑的做法,一方面反映出學生體質下降的事實,另一方面警示科學健身的重要性。 

盛志國說,雖然老百姓健身意識增強了,但還缺乏科學的健身手段和方法,政府職能部門和社會組織對基層的科學健身指導還不到位。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陳世益教授表示,體育健身,特別是一些時間長、對抗性強的項目,參與者一定要有正確的運動安全意識,一方面平時應堅持鍛鍊,避免「倉促上陣」,另一方面則要充分了解相關知識,特別要正視潛在風險。 

教育部全國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工體組組長孫麒麟表示,目前我國青少年體質在不斷滑坡,需要引起社會各界重視,但不能因噎廢食。「接連發生的意外,越發說明我們在運動方面的欠缺。我們應該教給青少年正確、科學的鍛鍊方法和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 

北京市社科院體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金汕認為,學校體育應當是發展全民健身的基礎和重中之重,但由於目前的考試製度,不少家長選擇了「放棄健康拼未來」,歸根到底還是沒弄清楚幸福的人生需要什么。 

運動健身還需引入保險機制。以上海市民運動會為例,組委會與中國太平洋養老保險有限公司簽約,該公司為50個單項競賽項目及展示項目、擂臺項目提供意外保險。這充分體現了市民運動會快樂參與的理念,切實為參賽者和工作人員提供了「護身符」。 

與高漲的體育運動熱情和巨大的經費投入相比,當前群眾對體育運動科學性的了解還有待提高,體育文化的普及也亟待加強。記者發現,即使是發達程度較高的北京、上海、廣州,除籃球、足球等普及程度較高的運動外,很多人對其他運動缺少科學了解,不重視熱身、循序漸進的科學方法,裝備不夠專業等問題明顯存在。 

此外,地區差異和供需矛盾也是影響群眾科學健身的原因之一。盛志國表示:「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健身需求和體育資源相對缺乏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不同區域、不同人群、不同行業間群眾體育發展基礎還不平衡,基層體育組織建設和體育社會團體作用亟待強化,政府履行公共體育職能的意識和能力還需進一步增強。」

(新華社記者公兵、李放、朱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