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30304號

2013年03月04日

星期一

肢體語言 激發聯想

2013-03-04

肢體劇場在本澳劇場界並不罕見,其主要特色是強調演員本身就是創作者,而非演員只是詮釋者,在排練過程中多為集體創作,常以一個動作、一個姿勢、一件物件或意象展開,並可運用語言表達,這有別於我們一般認為的白臉小丑的啞劇。語言了保留演出的情節脈絡,肢體動作組成了視覺語言,豐富觀眾的想像空間。

《電梯的鑰匙》導演胡美寶稱:劇譜為音樂肢體劇場,故相當依賴演員的肢體語言及音樂創作人的設計鋪排。她認為,肢體與音樂媒介配為表演基調,具有新鮮感,亦相信兩者可牽動觀眾的情緒,刺激觀眾主動聯想。

她續指:是次演出,對演員來說存有難度,因為他們不是形體演員。演員要有高度的默契,百分百的投入度及集中力,走出過往依賴文字表達的框架,讓自身變得更有敏感度,這是演員最需要的突破之處。

此劇演員盧惠儀、葉嘉文及林嘉碧,三位皆在本澳劇場界具有多年經驗。他們皆認為,肢體劇場對演員來說是一大挑戰,演員需在當下感受對手、時間及空間的關係,同時,演員又不能忽略音樂元素,動色音樂與動作間的密切關係,此是演員排練的最大功課。

有關劇本的理解,三位演員皆有看法。盧惠儀談及,故事講述女人被男人欺壓、聲音被削剝、被虐者與施虐者的關係。女人被困於城堡之中,為的是尋找其嚮往的「幸福」而繼續生存下去。反觀現代社會持續存有傳統觀念,女人一生為了家庭、愛情是其必然幸福的事,儘管,在關係中作出很多犧性,擁有家庭便等於獲得成功感或是榮譽。

她認為,這故事不只談及女性,而是談及國家社會不斷向市民貫輸一種意識形態,市民是否不會爭扎?不會反問?即使權利被剝削,是否也照單全收?

葉嘉文談及,他擔任劇中女主角的丈夫,「女人」對他而言彷彿是一件物件,是塑造圓滿家的一個元素。而他終日忙於在城市工作的人,因無時間照顧太太,故對於太太的問題,往往用最方便、直接的方式解決。如「女人」因長期留在家,缺少走動而經常發麻,故邀請醫生幫她治療,使她腳部失去知覺,漸漸地把她身上各感官逐一取走。

他說道:「生活中很多時自以為生活得舒適,但郤不知所謂的「舒適」與真實存有距離。對於「舒適」,到底是誰作出定義?」他指出,人很多時被周邊環境同化,如有人認為擁有一架車,或到哪裡吃自助餐,生活才像樣,到底是誰告訴你舒適的模樣是什麼?

殺夫結局  發人深思

林嘉碧亦稱:劇中「女人」只懂活在自己的世界,所有的決定權交於他人。她的身體感官逐一被奪走,結局是寧殺夫以保聲音。她指出,聲音對人是如斯重要?當「聲音」(發言權)即將被人取走時,是最為覺知的。反觀澳門,近來亦會引起社會討論,有不少人願意發聲,認為社會議論空間正在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