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候鳥—鴨群—家禽 中國科學家發現H7N9病毒傳播路徑

2013-05-07

【香港中通社5月6日電】 禽流感為什麼能?傳染給人類一直是科學家們想解開的謎。5月1日和5月3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柳葉刀》《科學》分別在?發表了中科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單位科技人員關於H7N9病毒溯源和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跨種間傳播機制研究的兩項重要成果。

該兩項成果揭示了H7N9病毒傳播的路徑:從遷徙候鳥傳到鴨群再傳到家禽。

中國科技日報6日消息,近一段時間,中國多地發現人感染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團隊研究發現,造成這次H7N9病毒暴發的是一種新型重配病毒,主要由4個不同來源的流感病毒重配而成。病毒的表面抗原血凝素(HA)基因很可能來源於中國長三角鴨群中的H7亞型禽流感病毒,而這種病毒則很有可能是由在東亞遷徙?路上的候鳥傳入。

另一個表面抗原神經氨酸(左西右每)(NA)基因的最有可能來源是經過中國的遷徙候鳥,而鴨群很可能作為一個重要的宿主將野鳥的病毒傳入家禽。另外6個內部基因片段來源於在中國家禽中(主要是雞群)流行的H9N2亞型禽流感病毒,且并非單一來源,造成6個內部基因片段多樣性的原因可能與家禽運輸有關。研究還發現,這次H7N9病毒至少有兩個不同分支,它們在病毒的受體結合特性、『達菲』耐藥性等方面具有不同表征。《柳葉刀》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高福團隊在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病毒跨種傳播機制方面也獲重大突破。該團隊利用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研究H5N1病毒野生型和突變型HA蛋白分別與禽源和人源受體類似物的結合能力,發現野生型HA只結合禽源受體,而突變型HA則具有結合人源受體的能力。這表明突變型H5N1病毒有可能感染哺乳動物上呼吸道,并侵染肺部組織造成嚴重感染。團隊還揭示了突變型HA與人、禽受體結合的特點及結構基礎,發現關鍵的Q226L氨基酸突變決定了受體結合的轉換,并進一步闡明了這種轉換機制,同時證明了該突變型HA的其他3個氨基酸突變也對病毒獲得空氣傳播能力起重要作用。

相關消息稱,該研究是國際上首次在分子水平,對重要氨基酸突變能導致H5N1病毒在哺乳動物間獲得空氣傳播能力進行解析,是禽流感跨種傳播研究領域的重要突破,將對H7N9流感病毒的系統研究提供重要信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