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水城」是怎樣煉成的?

2013-05-27

颱風未至,澳門在短短一個月內已因連場暴雨而三度大水浸,市民怨聲載道,一眾車主、店主淪為苦主,損失慘重。上週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拋出一句「已盡力應對,無奈雨太大」,無疑火上加油,有人批評三次水浸過後,該向市民問責的竟非特區官員,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考驗政府的老天爺,連場傾盆大雨,把被吹捧為經濟繁榮、和諧安定的小城徹底蹂躪,市民也只好苦中作樂,以「東方水城威尼斯」之「美名」自嘲一番。  與其推搪說是三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甚或至解釋說「其他國際大城市也會出現嚴重水浸」,不如認真思考當中到底涉及多少「人為」成份。作為九十後,我亦有聽聞澳葡殖民時代,包括電線、渠道等地下管線的佈置錯綜複雜、毫無清晰的標記,致使每次出問題後,當局都必須進行大規模的挖崛工程,如大海撈針般查找原因;特區政府成立後,接手雜亂無章的地下世界,一有問題就需要勞師動眾的情況似乎再不復見,可是回歸十四載,政府卻要面臨另一個棘手難題,就是地下渠道無法承受城市飛快的發展,結果水浸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以往主要集中在內港一帶低窪地區的積水,已逐步湧入城市的其他區域,連過去極少經歷水浸的氹仔,這幾次也竟然成為水深及膝的「重災區」,不禁令該區居民質疑是附近動工不久的輕軌工程,產生大量砂石,淤塞渠道、嚴重削弱去水功能所致,當然,運輸建設辦一貫否認指控。  事實上,月初首度大水浸後,政府馬上召開跨部門會議,旋即於各區展開渠道疏通的應變工作,奈何上週三(22號)凌晨再現的暴雨使其不堪一撃,或許當局的確如劉仕堯所言已盡力應對,不過接下來的一句應該是「奈何我們無法阻止近乎失控的城市發展」。氹仔輕軌工程疑似引發前所未見的特大水浸,按照同樣道理,舉目可見的道路維修和基建工程,有可能就是導致全城大幅度水浸的主因,儘管我們暫且相信當局已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積極疏導渠網;然而,面對遍佈全澳大大小小的地盤每天產生難以估量的建築廢料、降雨量遠高於去水量的情況下,當局可能要再積極十倍、百倍,才能力保下水道不至於過度負荷。  台灣作家龍應台曾說,「只要一場暴雨,就能看出一個城市的真面目,因為發展中國家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還沒有心力去發展下水道。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個小時,如果你撐著傘溜達了一陣,發覺褲腳雖濕卻不骯髒,交通雖慢卻不堵塞,街道雖滑卻不積水,這大概就是個先進國家」,把這段話套用在這個五月的澳門,也份外貼切(澳門並非一個國家),坐擁豐厚盈餘的政府,在幾場大雨後卻露出楚楚可憐、無可奈何的一面,無權無勢的百姓們還可以心存什麼希望嗎?老實說,站在一個完全缺乏這方面專業知識的普通市民的角度,的確無法體會到政府已經如何努力作出改善措施,因為在我們眼中,連場大雨的結果都是一樣,就是愛車報銷、店舖「乾貨變濕貨」,就連各公共部門的資訊發布也是一樣遲緩:家長和學生抱怨太遲公布停課通知,使他們在往返家校的路上狼狽不堪;交通局的通報系統和互聯網電訊服務在暴雨期間相繼出現故障,市民完全無法接收各道路和巴士站臨時封閉的消息,只能透過社交網站上的新媒體夜以繼日地發布各區的「災情」,才不致於像隻「盲頭烏蠅」;最離奇的是在大雨過後,氣象局網頁上有關降雨量等數據,一度無法顯示,讓人質疑當局是否刻意隱瞞資料,讓官員又可重施故技,把第三度水浸的責任完全歸究於老天,有網民更戲稱這可能會被解讀為「三十年又一個禮拜以來最大的暴雨」。  政府稍有疏失,市民隨即疑神疑鬼的現象已不足為奇,這源於市民對政府長期失去信心。君不見有任何官員因治水不力而公開致歉甚至問責下台,即使在數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時期,治水不力者鯀亦要招致殺身之禍,唯獨澳門「雨」別不同,十多年來,水患依舊、庸官依舊。暴風雨夜,很多人都在睡夢中被雷電吵醒,也許我們真的該醒一醒,清醒一點看待這幾次人禍,否則澳門的命運只會「沉沒」在大家的沉默當中。                                                  蘇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