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文消息

2013-06-22

西班牙鋼琴才俊獻演蕭邦華麗協奏曲    文化局澳門樂團於下周六(六月二十九日)晚上八時假文化中心綜合劇院與西班牙鋼琴家伊萬‧馬丁(Iván Martín)攜手演出《琴語情深》音樂會,由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呂嘉執棒,帶來蕭邦華麗精緻的《第一鋼琴協奏曲》、莫扎特歌劇《魔笛》序曲及德沃夏克的《第七交響曲》三首經典作品。    伊萬‧馬丁是當今西班牙最出色的音樂家之一,為多個鋼琴比賽的得獎者,當中包括克里斯蒂娜公主鋼琴大賽、瑪麗莎‧蒙蒂爾國際鋼琴大賽、塞維利亞青年音樂節、弗雷奇亞─蘇洛亞加國際鋼琴獎大賽、安東尼‧德波特曼尼鋼琴比賽、佩德羅‧埃斯皮諾薩鋼琴比賽、莫札特國際鋼琴比賽及阿里納斯學校鋼琴比賽等。馬丁五歲起開始習琴,曾於西班牙、葡萄牙、法國、意大利、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阿爾巴尼亞、南非、南美、墨西哥及美國等地的重要場館舉行多場音樂會,每次演出均獲得極高評價,深得樂界及觀眾的一致認同,他的演繹更被譽為“富有微妙、高雅美感和細膩柔情的風格”。   是次音樂會馬丁將聯袂澳門樂團演繹蕭邦的《第一鋼琴協奏曲》。蕭邦的鋼琴音樂充滿著美麗的旋律和自然流暢的樂句,富有廣闊的色彩和情感,作曲家一生僅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而《第一鋼琴協奏曲》要求演奏者具絢爛而華麗的鋼琴技巧。音樂會更同場演奏莫扎特歌劇《魔笛》序曲及德沃夏克“能夠震動全世界”的《第七交響曲》,精彩可期。 澳門樂團《琴語情深》音樂會票價一百五十、一百二十及八十元,設多項購票優惠。購票熱線二八五五五五五五。詳情及節目查詢可瀏覽樂團網頁www.icm.gov.mo/om。  

黑沙史前輪軸會議結束    近年在澳門黑沙遺址環玦玉石飾物作坊內,發現了輪軸機械的軸承石器,從相關遺物、遺跡出土狀況,得以初步認識輪軸機械穿孔技術的實況。為此,民政總署、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與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聯合舉辦“澳門黑沙史前輪軸機械及相關問題國際會議”,會議於六月十八日至十九日舉行,吸引了不少感興趣的市民參與,現場氣氛熱烈。    會議邀請英國、法國、俄羅斯、內地、臺灣、香港及本地三十多位專家學者聚首澳門,共同就輪軸機械起源為核心課題進行科學技術史研討會議,共發表二十六篇論文。與會者就歐亞大陸輪軸機械發生和演變對比;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之開孔技術與輪軸機械關係;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木器與輪軸機械加工關係;中國及東亞各地出土軸承石器的年代、類型及功能分析等;歷史時代中國古代機械與史前輪軸機械關係的探索等研究內容,從多面向去探討及研究史前輪軸機械,藉以揭示世界各地與澳門源遠流長的千年文化。會議當日吸引了不少對澳門黑沙史前輪軸機械感興趣的市民參與,與學者們一起討論有關議題,氣氛熱烈。為了讓與會學者對澳門黑沙考古的遺址及出土文物有更深的認識,會議後與會者參觀了黑沙遺址與路氹歷史館,親身了解黑沙的出土文物。    是次會議集合了前述領域之專家學者的研究結果和心得,民署與各合作單位將成果出版《澳門黑沙史前輪軸機械及相關問題國際會議》論文集,以豐富本澳有關考古的研究資料和成果,預計於明年出版。除此之外,藉着世界各地的考古專家聚首一堂,民署亦發行兩本關於澳門黑沙考古的書籍《澳門黑沙玉石作坊》和《澳門考古小知識》繪本葡文版。    民署早年與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的考古隊在澳門黑沙中有重大發現,為展現二零零六年路環黑沙考古研究的成果,貫徹路氹歷史館推動學術研究的理念,民署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鄧聰教授、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鄭煒明博兩位教授合作,出版《澳門黑沙玉石作坊》,該書是一本總結路環黑沙考古新成果的書籍,也是本澳考古研究的里程碑。此外,民署於去年出版《澳門考古小知識》中文版,目的為使路氹歷史知識的進一步普及化,引起不同讀者群的關注。為更廣泛推廣相關知識,現在推出《澳門考古小知識》葡文版,繪本繼續邀請鄧聰及鄭煒明教授擔任學術顧問,提升了《澳門考古小知識》的學術價值。    公眾可於民署大樓、路氹歷史館、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澳門茶文化館、政府資訊中心及本澳書店選購上述書籍,亦可登入民署網上書店https://www.iacm.gov.mo/ebookshop購買。  

民署義工隊向獨居長者派愛心粽    為與獨居長者慶祝端午節,民政總署義工隊早前舉辦“民署義工隊社區關懷行動”之“粒粒粽子傳愛心”活動,向四百戶獨居長者派發粽子及水果,藉著節日送上愛心和關懷。  “粒粒粽子傳愛心”活動共有二十四名民署義工隊成員參與,出席者包括民政總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盧德全、委員劉詠詩及公民教育及資訊處處長林微笑。義工隊及嘉賓分別到筷子基、台山及關閘區向四百戶獨居長者派發愛心粽及水果,送上節日的祝福與問候,並關心長者們的生活近況。    活動當日,明愛匯暉長者中心更邀請了十位長者向義工們傳授包粽子技巧,義工隊與長者們互動,場面溫馨熱鬧。  

澳大師生專著《德國法研究導論》出版      中國法制出版社日前發行了由澳門大學法學院教授范劍虹及其博士生李翀共同撰寫的《德國法研究導論》。該書從私法、公法與法學教育的層面選擇性地展示了德國法的立法、判例與學說,為中國的法治提供有價值的研究內容,受到同為大陸法系的中國內地法學專業讀者的好評。    德國是歐洲大陸法系最重要的兩個代表國之一,中國?地與臺灣、韓國、日本基本上均屬大陸法系中的德國法系,澳門的法典也都可看到德國法的體系和理論與規則的影子。范教授表示,德國法深深影響每個大陸法系國家,對歐盟法的影響亦相當大,所以他認為德國法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在李翀的協助下,遂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完成此書,為法學界提供德國法研究作參考。    范教授續說,法律出版社出版了兩套德國法專著與教科書,近百部德國法著作,但華語法學界卻缺少從比較法角度出發、有選擇性的研究導論,而《德國法研究導論》則從比較法角度研究德國法,不但揭示了德國法對世界的巨大貢獻,而且從私法、公法與法學教育的層面選擇性地展示了德國法的立法、判例與學說,更有助讀者快速地了解德國法。    范劍虹教授現為澳大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經濟私法、比較法與德國法、國際商法,其以中、英、德文在國內外發表的專著、編著、期刊論文逾百篇(部)。李翀於二○○八年獲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碩士, 二○○六年十一月以青島市第一名通過國家統一司法考試;現已發表的合著有《中、美、德“公司法人格否認”比較研究》及《德國法研究導論》,並在《德國法研究》、《法學論叢》、《一國兩制》等法學雜誌及學術會議上發表過若干篇論文。  

《彩墨丹青——趙華山水畫展》    為促進澳門與祖國內地的文化藝術交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由澳門基金會主辦之『彩墨丹青——趙華山水畫展』,2013年6月20日(星期四)在澳門教科文中心展覽廳開幕,屆時將展出來自北京的著名山水畫家趙華先生近作精品40幅。    趙華,一九四一年生,河南南陽人,從小酷愛詩詞、音樂、書畫。六歲習芥子園書,專臨范寬、郭熙、唐寅等古畫。六五年廣州美院畢業。六六年拜關山月門下為入室弟子,隨關山月、黎雄才寫生創作、遊歷大江南北,長達四十餘年。趙華在藝術上既承繼傳統筆墨,又大膽運用新技法。其作品既體現了跟隨關山月先生打下的紮實基礎,在某些方面具有乃師藝術的韻味,又別開生面地開拓了自我藝術的新面貌、新境界。在具象的基本格調中,著力發揮寫意豪放的筆墨,雜揉潑墨潑彩的手法,也有重墨重彩的交匯,使畫面凝重蒼勁,具有力度。關山月先生稱讚其畫作『粗中見細』、『狂中出神』。    趙華先生的畫路很寬,除人物、花鳥外,專攻山水,他的山水畫既有武陵山水,又有灕江風帆;既有九寨松林,又有土家山寨;既有泰山秋韻,又有嘉陵曉航;有黃山雲海,也有大江東去;有煙雨江南,也有秦嶺冬雪;春耕、秋瀑、峽江、太行、長白山都在他筆下生輝。畫家的足跡遍佈祖國大江南北,豐富多彩的畫面為祖國河山留下了生動的寫照。    幾十年來,趙華走遍祖國名山大川,創造上千幅優秀作品,不少作品在國內國外美展獲獎。如『南嶽如飛』獲當代美術家精品展一等獎、『武陵山水』國際中國畫展大賽獲二等獎、『太行風雲』在世界美展獲二等獎、『黃山雲海』在中國藝術大賽獲三等獎。『大江東去』被國家領導人以國禮贈送阿爾巴尼亞,『友誼長青』被國家領導人以國禮贈送美國。在北京申奧和中國申請加入世貿組織的運作過程中,趙華的畫作被贈送與奧委會主席薩馬蘭齊、世貿組織總幹事默克莫爾、俄羅斯總統普京等國際組織及國家領導人,為國家做出了貢獻。    趙華曾兩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在上海、杭州、福州、廣州、山東、鄭州、珠海等地舉辦多次個人畫展,並曾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俄羅斯、德國、法國、日本、臺灣、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舉辦個人畫展。為人民大會堂、中南海、釣魚臺國賓館、俄羅斯美術家之家等一百多家機構、賓館、風景區繪製了上千幅巨作,其作品被十多家博物館收藏。    展覽將於6月20日開幕,展期至6月24日,於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在新口岸宋玉生廣場澳門教科文中心展覽廳展出,免收門票,歡迎有興趣人士前往參觀欣賞。如有查詢,歡迎聯絡澳門基金會教科文中心,電話:28727066,電郵:unesco_info@fm.org.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