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30629號

2013年06月29日

星期六

社文消息

2013-06-29

澳大余成斌教授獲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獎  澳門大學余成斌教授憑在微電子技術方面多年來作出的卓越貢獻,獲評選為「科學中國人」信息技術與電子領域二○一二年度人物,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澳門人。同樣獲得本屆年度人物獎的有王小謨、盧世璧、朱英富、薛其坤等知名院士,神州飛船、天宮一號總設計師張柏楠、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研究所所長翁震平、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王俊、中國聯通劉韻潔等共一百三十六人。 「科學中國人二○一二年度人物」以影響力、創造力、轉化力、責任感為評選標準,旨在表彰專注科學研究,敢於科技創新,在科研工作中有突破性的進展,對國家科技進步產生重大影響並在科技成果轉化中有著重要貢獻的科研工作者。余成斌教授是首位入選該年度人物獎的澳門人。余成斌教授現為澳大電機及電腦工程系教授、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余教授二十年來,由零開始,一邊鑽研一邊教學,為本澳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微電子精英。在他和副校長馬許願教授一起領導的澳大微電子團隊長期致力高性能模擬與混合信號集成電路技術的設計與開發的科研工作,並克服高速、多標準、低電壓和高效能等國際技術難點,提出數十項國際領先的創新技術,成果於舉世公認的國際晶片界「奧林匹克」峰會與期刊等發佈,擁專著論文150多部,美國授權專利及數十獎項。 余成斌教授同時也積極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二○○一年他參與創辦澳門唯一的尖端科技集成電路研發設計公司-Chipidea微電子(澳門)有限公司(現為新諾普思澳門) 。他帶領主要由澳大師生組成的團隊致力應用在市場上知名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模擬與混合信號IP研發。余成斌教授為澳門在尖端的微電子技術領域無論在學術科研,成果技術轉化和產業研發開創先河填補空白,並為澳門首次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及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及二○一三年度「IEEE固態電路學會最佳分會獎」等國內外著名獎項等。 「科學中國人二○一二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於六月二十二日在北京舉行,本屆共有約四百人獲提名年度人物獎,本屆年度人物共評出十六個獎項,共計一百三十六人,當中院士十三位,其中,王小謨、盧世璧、朱英富、薛其坤等知名院士,神州飛船、天宮一號總設計師張柏楠、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研究所所長翁震平、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王俊、被譽為「中國互聯網路之父」及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全球50位在IT界最具影響力的中國聯通劉韻潔院士等科學家獲得年度人物殊榮。 「科學中國人二○一二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始於2002年,共評選出了袁隆平、楊振寧、白春禮、孫家棟、閔恩澤、師昌緒、 徐光憲、顧秉林、鄧中翰、黃伯雲、陳創天、陳可冀等200餘名為國家科技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科教管理者、科技型企業家。  

六月份資源垃圾分類回收活動 為方便本澳市民持續參與資源垃圾回收活動,民政總署將於六月二十九日(星期六)聯同救世軍(港澳軍區)及綠色環境學會合辦資源垃圾分類回收活動,統一收集市民交來的資源垃圾循環再造,期望市民踴躍參與。 四個資源垃圾分類回收攤位分別設於康公廟前地、三盞燈圓形地、綠揚花園及氹仔花城公園側(近成都街),開放時間由上午十時正至下午五時正,市民可於上述時間交來廢紙、塑膠、金屬、玻璃樽、舊衣物、手袋及小型電子電器產品等資源垃圾,使到資源得以循環再利用。為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將提供紀念品予參加的市民換領,並採取派籌輪候,以限量及換完即止之方法換領。  

民政總署『管委熱線』接聽市民意見 為廣泛聽取民意,民政總署於每月第一個星期一辦公日的上午,開通『管委熱線』,由民署領導層透過市民服務熱線2833 7676直接聽取居民意見及訴求,與大眾攜手推動市政及民生工作的發展,歡迎廣大市民參與交流意見。 本月管委熱線於七月一日,上午十時三十分至十一時三十分開通,市民可於當天早上致電民署市民服務熱線2833 7676登記參與。  

印度北部遭受50年來最嚴重水災 印度北部連日暴雨成災,引發嚴重山洪。當地官方指,災難已造成至少1000人遇難,數以千計的生還者正等待被送到安全地方,超過6500人仍然被困於受災最嚴重的北阿肯德邦 (Uttarakhand) 山區,等候救援。 連日暴雨所引發的嚴重山泥傾瀉,更全面中斷通往災區的道路。許多主要道路、橋樑和公路,都被洪水沖走或損毀。由於天氣和路況惡劣,救援工作變得非常困難。世界宣明會澳門分會理事長趙煥明表示:「印度由暴雨引發的水浸和泥石流,令不少災民痛失親人,家園盡毀。我們呼籲澳門市民伸出援手,捐款協助受影響的災民渡過難關。」面對這場被喻為印度北部自1962年以來最嚴重的水災,當地政府已經展開歷年來最大規模的跨部門救援行動。當地的陸軍、空軍及海軍已經被派遣參與搜救工作。印度世界宣明會的緊急救援隊伍正聯合當地組織,在道路情況允許下,前往災區參與救援行動,回應災民需要。現時6000個緊急救援包亦已準備就緒,隨時派發予災民。 受水災影響的災民,目前正急需食物、帳篷、可攜帶食水及衣物等,解決燃眉之急。預料當地稍後亦需要在生活、教育、食水及衛生等各方面投放大量資源,助災民重建家園。宣明會正密切留意當地最新災情,以及時回應災民的需要。市民可循下列途徑捐款: 1.電子自助捐款:如持有「中銀卡」,可使用「中銀e道」自助捐款。如已申請中國銀行網上服務,可使用「中銀e網(個人)」自助捐款。 2. 劃線支票抬頭請寫「世界宣明會澳門分會」或「WORLD VISION OF MACAU ASSOCIATION」 市民請將銀行收據或劃線支票連同個人資料寄回澳門郵政信箱530號「世界宣明會澳門分會」收,信封面請註明「印度水災救援」。 3.網上捐款─ www.worldvision.org.hk。 市民如欲查詢有關「印度水災救援」工作,歡迎致電宣明會熱線2835 2740或電郵macauservices@worldvision.org.hk查詢。  

首場「房地產經紀技能測試」下周一舉行  為配合《房地產中介業務法》的實施,勞工事務局從7月1日起舉行「房地產經紀技能測試」,測試合格的人士將即場獲發房地產經紀技能證明。截至現時為止,約有400名人士報考,當中約有100人因在《房地產中介業務法》公佈後(即2012年11月12日)入職而未能取得房地產經紀臨時准照,勞工事務局將會優先安排他們進行技能測試,以便其在取得合格成績後儘快取得申請房地產經紀准照。 「房地產經紀技能測試」的題庫及技能測試操作示範短片等相關資訊已上載到勞工事務局網頁www.dsal.gov.mo。至於所有獲准參加「房地產經紀技能測試」的人士,除了收到電話短訊通知技能測試的具體日期、時間及地點之外,亦可登入勞工事務局網頁或致電2841 0146 / 8399 9923查詢有關測試舉行的事宜。 「房地產經紀技能測試」是長期開展的測試項目,於7月1日推出後將持續舉行,任何人士只須具有法定行為能力(一般為年滿18歲),持有合格完成高中教育或以上學歷證書,均可報考。報考人士只須填妥報名表(可於勞工事務局網頁下載),並連同身份證明文件副本、彩色白底吋半近照乙張、高中畢業或以上學歷證明副本,透過電郵(dsaldfp@dsal.gov.mo)、傳真(2871 8593)或親臨勞工事務局職業培訓廳遞交即可,地址分別為圓台街海洋工業中心第1期3樓或5樓及望廈社屋望善樓2樓,或可到各區市民服務中心辦理報名手續。如對「房地產經紀技能測試」有任何查詢,請致電勞工事務局職業培訓廳,電話:2841 0146 / 8399 9923。  

《亞DUM一家看海的日子》 文化局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將於七月十九日〈星期五〉及二十日〈星期六〉晚上八時假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上演香港優秀演藝人張達明的得?作品《亞DUM一家看海的日子》,為觀眾奉上一場黑色喜劇,殊不陌生的真實情境,瘋狂爆笑的一家,卻叫人笑中有淚。門票現於澳門售票網公開發售。 《亞DUM一家看海的日子》一劇於一九九三年榮獲香港演藝發展局「傑出創作劇本大獎」公開組〈長篇作品〉冠軍,並獲香港中文大學選定為通識教育系「香港舞台劇研究」相關科目之必讀劇本。故事講述亞Dum一家三代五口,同住在狹小的天台屋中,生活艱難,還幸窗外可以遙遙地看見一小片海景。一天,隔壁建起了另一間天台屋,小小的海景被完全遮蔽,亞Dum一家出盡法寶,務求把新住客趕走,還原他們幸福的看海日子。劇情荒誕,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卻蘊藏著多數人內心希望的一小扇窗。 是次演出為戲劇學校表演基礎課程的匯報演出,由戲校表演課程導師歐夢秋執導,經多月來的傾力籌備和盡心排練,演員們將化身各個形象鮮明的人物。歐夢秋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羅斯布魯塞福學院劇場實作〈表演〉碩士學位,二零零九年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演員,組成多元文化劇團「外傳統游藝團」,曾於澳門、香港、上海、葡國、西班牙及新加坡等地演出。是次演繹演員陣容包括陳倬安、梁嘉慧、聶寧峰、譚業祥、婁詠怡、湯焯言、何灝恩、蔡穎琪、歐陽月珊、陳艷芬、余健東。 《亞DUM一家看海的日子》門票現於澳門售票網公開發售,票價澳門幣一百及七十元正。全日制學生、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及一次購買十張或以上者均可享半價優惠。訂票熱線二八五五五五五五,查詢可於辦公時間內致電戲劇學校二八七零一五八八。  

繼往開來--社區警務聯絡機制  面對社會的迅猛發展,外來人口增加,社區治安環產生新的挑戰;新時代下的警務工作必須審時度世,尤應把握社區治安動態,汲取民意,使預防和打擊犯罪的工作真正切合廣大市民的需要。 過去數年,治安警察局銳意發展社區警務,在公共關係及警務單位內不時組織宣、教、治的團隊,策略上著重與社團、坊會、大廈業主、管理公司等作真誠接觸;感謝各界在互動中提供不少關於區內治安的情報,幫助警方打擊罪行;同時也使我們進一步認識「警力有限、民力無窮」的道理—想有效預防打?犯罪,離不開警民溝通、合作和參與。 建立「社區警務聯絡機制」 近年來,警局警民關係得到顯著改善,社區工作亦獲得了社會認同。隨著工作的深入,市民參與防、滅罪的角色愈顯重要。為了進一步發展社區警務,本局決定系統地運用逐步成形的社區網絡,建立恆常合作機制。在各大社會團體和廣大市民的大力支持下,治安警察局於今年四月下旬終於建立「社區警務聯絡機制」,目前該機制已起步運作。 此機制是『警方與社區的直接通報、聯繫的雙向溝通機制,有助群策群力,動員民力加強防控,有助警方取得訊息,更有效地維護公共秩序及安全,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隨著機制的運作,日後將配合前線巡邏工作的革新,冀以實際成績贏取社區的長期支持和信任。  

恆常接觸 主動收發資訊   「社區警務聯絡機制」合作伙伴目前有街坊會聯合總會、物業管理業商會以及民眾建澳聯盟數個組織及機構,附屬單位遍佈澳門及仔,合共超過三十個單位;當中包括街總轄下的各分區辦事處、大廈工作委員會等。    在操作上,「社區警務聯絡機制」著重定期會晤、主動接觸,並以市民需要為導向。澳門及海島警務廳各警務警司委任二名(正選及後備)警官擔任社區警務主任,社團單位亦委派二名代表(正選及後備)作為社區警務主任。由本年第二季開始,須每季度至少一次與各單位代表集體或單獨會晤,進行改善治安的各項工作:包括--就該季度及近期的犯罪案件作通報;講解某類型犯罪的作案手法及防範建議;亦因應治安形勢和特殊事件,盡快接觸團體代表;講解本局近期推出的警務措施,爭取配合支持;收集治安意見以至具體個案,並立即跟進處理;收集管理範圍內有助警務工作的綜合資料和數據…等。警方把收集到的信息及時整理分析,以便快速處理問題,或訂定長期打擊策略;另一方面,為配合局方公關宣傳策略,以及針對性的警務行動如冬防、長節假日、大型活動等,亦會透過機制內的社區警務主任的協助廣泛傳遞防罪滅罪訊息,以期提升意識,及早做好社區防範。  

積極會晤 開展機制 近日各警務單位開展機制,紛紛與對單位代表會晤。日前六月廿六日街總北區辦主任周宜心應邀率多個坊會社區警務聯絡主任,包括黃桂清、李惠萍、陳鳳、鄭麗霞等十多人抵澳門警務廳第二警務警司處,與澳門警務廳黃景輝警司;社區警務聯絡總協調員黃超文警司;主任林強副警司等會晤,把從市民收集的關於區內盜、騙、毒、搶,以及大廈管理、青少年問題、交通安全等多方面問題,作整體及個案式的反映,過程氣氛熱烈,互動積極,達到透過機制收集警情的目的。治安警察局期待藉著社區警務聯絡機制的逐步實踐,引領新的警務模式,實現市民高度參與;警民攜手邁向更緊密、務實的合作關係,締造更和諧、穩定的治安環境!  

減用塑膠袋,全城綠起來! 環境保護局為持續推動「源頭減廢」,舒緩廢物處理的壓力,推進節約循環社會的構建及可持續發展,一直關注塑膠購物袋的使用問題。為此,該局與社團、企業於近期合辦「減塑有著數」、「2013買賣舊書減用膠袋宣傳計劃」,藉此推動居民減少使用膠袋,共同實踐環保行為。 該局與消費者委員會、澳門百貨辦館業商會、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澳門婦女聯合總會、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及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合辦之「減塑有著數」活動,由本年6月2日起至8月2日舉行,居民在指定商號消費時不索取膠袋或自備購物袋,即可於該商店發出的收據單上蓋上指定印章,同時填妥個人資料,並將收據於8月2日前投入設於環境保護局、各商號及協辦單位之專屬抽獎箱內即可參加「減塑有著數」大抽獎,獎品超過1200份,包括大獎5名(單車)、特別獎600名(珍藏版巴士儲值卡)及安慰?600名(精美環保禮品套裝)。 參與是次「減塑有著數」活動的商號包括文采書店、宏基超級市場有限公司、來來超級市場有限公司、南光百貨有限公司、星光書店有限公司、致富有限公司、泰豐超級市場、新苗超級市場有限公司共8間綠色企業伙伴,以及工人康樂館超級市場、大昌食品市場、中國國貨公司、成昌超級市場、百惠連鎖超市(澳門)有限公司、好媽咪專門店、南昌行、新昌棧超級市場、新惠康超級市場有限公司、澳門天客隆超市共10間特約商號。此外,環境保護局與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合辦「2013買賣舊書減用膠袋宣傳計劃」,於6月24日起至8月31日舉行,內容包括:(1) 呼籲消費者購書時自備環保袋或背囊;(2) 對消費達一定金額又不索取塑膠袋的消費者,提供購書優惠;(3) 現場設環保袋收集點,鼓勵將家中乾淨清潔的環保袋回收,所收集的環保袋會供學聯於活動完結後退書時使用。 在《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10-2020)》文本中,提出強化固體廢棄物的監督管理,逐步引入「污染者自付」或「生產者責任制」。現階段,局方會綜合早前已完成的「澳門限制塑膠袋生產和使用的調查和研究」調查結果及本澳現實情況,先以推行自願性措施為主(如上述舉行的活動),並呼籲公眾在購物時注意下列六項環保行為:(1) 養成購物前自備環保袋的良好習慣;(2) 將環保袋及塑膠袋重複使用,不要隨意棄置;(3) 盡量避免購買含有過多塑膠袋包裝的物品;(4) 對已備有手挽貨品,拒絕索取塑膠袋盛載;(5) 定期清洗環保購物袋,保持購物袋的清潔衛生;(6) 將過多的環保購物袋轉贈他人,共同推動環保購物風尚。消費者可實行上述六項環保行為,商戶方面則可主動營造「減塑」的氣氛,包括張貼有關宣傳海報、要求前線人員主動詢問顧客是否需要膠袋等方式,讓消費者逐漸養成自備環保袋,實踐綠色生活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