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30708號

2013年07月08日

星期一

華山 1914 台北最亮文創星雲

2013-07-08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又名「華山藝文特區」、「華山文化園區」或「華山1914」,前身為「台北酒廠」,為台灣台北市市定古蹟。在一九九九年後,成為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團體及個人使用的藝術展覽、音樂表演等文化活動場地。此外,園區內也有多間餐廳、店舖、藝廊等商業設施。        目前在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所見的建築物及設施,其前身為創建於一九一四年日本「芳釀社」,初期以生產清酒為主,並首創以冷藏式製造法克服氣候因素產製清酒,是當時台灣最大的製酒工廠之一。一九四五年,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一九四九年,因專賣局改制為菸酒公賣局,再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至一九七五年再度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酒廠」,習稱「台北酒廠」,並沿用至今。     目前華山全區範圍共七點二一公頃,園區內的建築是以廠區進行階段性的擴建,具有台灣近代產業歷史上的特殊價值與意義,其製酒產業的縮影不但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更見證了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時期的台灣酒類專賣的歷史。目前華山園區所保存完整的日治時期製酒產業建築群更是一座產業建築技術的博物館,兼容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之建築構造技術與工法,極具建築史學上的意義,也因位居市中心精華地段,又兼具都市整體發展的指標性意義。    隨著經濟發展,位於台北市中心位置的酒廠,因為地價昂貴,加上製酒所產生的水污染問題難以克服,於是配合台北市都市計畫,於台北縣林口購地設置新廠。一九八七年四月一日,台北酒廠搬遷至台北縣林口工業區,華山作為酒廠的產業歷史故事也畫下句點。     一九九七年金枝演社進入廢棄的華山園區演出,被指侵佔國產,藝文界人士群起聲援,結集爭取閒置十年的台北酒廠再利用,成為一個多元發展的藝文展演空間。「省政府文化處」與「省菸酒公賣局」協商後,自一九九九年起,公賣局將舊酒廠委託省文化處代管,省文化處再委託「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協會」經營。台北酒廠正式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成為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團體及個人使用的創作場域。     二零零二年起,文建會開始計畫運用菸酒公賣局民營化後閒置的酒廠進行舊空間活化再利用。同時為解決華山長期藝術表演權與公民使用權之間的爭議,乃整併調整為「創意文化園區」,作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特別用地。後來經過一年封園全面整修,在零五年底結合舊廠區及公園區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重新開放供藝文界及附近社區居民使用至今。轉型之後便並針對周圍環境景觀進行改造,將園區規劃為包含公園綠地、創意設計工坊及創意作品展示中心的創意文化園區,目的在於提昇國內設計能力、國民生活美學,提供一個可讓藝術家交流及學習,甚而推廣、行銷創意作品的空間。     零七年二月文建會以促進民間參與模式,規劃「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引入空間整建營運移轉計畫案」,並零七年十二月由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依約取得園區經營管理權利。     華山文化園區至今已舉辦多次藝文展演活動,園區內的舊建築物翻新、裝置藝術,吸引民眾前來參觀、拍照,也是台北地區婚紗照的熱門拍攝地點。                                                                     (部分資料引自台灣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