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30803號

2013年08月03日

星期六

專家稱中國地方債問題難言「危機」

2013-08-03

八月一日起,一場全國「審計風暴」全面展開——對自中央到鄉五級政府債務進行徹底摸底,加劇市場對中國地方債務問題的擔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專家表示,「摸清家底」是這次調查的出發點,但稱「中國面臨地方債危機」言過其實。 「實際上,用『地方債務危機』來形容當前中國地方債務現狀是一種誤解。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與清償性有關的才能叫危機,與流動性有關的只能叫恐慌。目前中國地方債的情況應屬於後者。」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經濟形勢吹風會上說。 宋立表示,當前中國各地正處在發展的上升期,客觀上必然會出現負債,但地方發債對應的多是優質資產,絕大多數不會產生清償性的債務危機,償債壓力主要來自期限錯配,所以當前問題的實質是財務問題而不是經濟問題。 「即使一些地方政府出現了極端情況,他們手裏擁有的除了財政現金流收入還有大量國企和其他資產。」宋立說。     審計署數據顯示,截至二零一零年底,中國政府性債務已達到10.7萬億元。截至二零一二年底,三十六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餘額38475.81億元,相比二零一零年增加4409.81億元,增長12.94%。 審計署副審計長董大勝曾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表示,估計目前各級政府總債務規模在十五萬億-十八萬億元。IMF首次公佈其對中國政府債務水準數據評估稱,二零一二年廣義政府債務已超過GDP的45%。 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認為,中國地方債務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等實物投資,有實物資產與之對應。他同時指出,地方政府的負債方式需要相應改革。 「地方政府需要有長期融資渠道支持長期基礎設施建設,最好的方式就是發債,而不是向銀行融資。原來對地方發債有限制,現在有試點。通過發債籌集長期投資,這樣會更透明,風險控制更可控。」王一鳴說。 近年來,地方債支撐了中國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專家指出,相比美國、日本等高債務率的國家,中國目前債務水準仍在國際慣例的臨界點之下,在安全區間內,但由於各地償債能力不一,需防範局部地區和具體項目出現債務風險。 「‘摸清家底’是這次全國性審計的重要出發點,要有序引導融資、分類處置。地方債務中有大部分形成了可創造現金流、具備還債能力的資產。對於無力償付的部分可以用政府性資產與 之置換,化解違約風險。」王一鳴說。(新華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