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界談國民教育缺失:年青人讀史不足 與國家文化血脈割離

2019-08-10

【香港中通社8月9日電】(記者 韓璇)香港修例爭議自6月中旬持續至今,已長達兩個多月。香港特區政府多番表態已全面停止修例工作,示威活動並未降溫,反而愈演愈烈,更多次出現激進示威者暴力衝擊立法會、警署乃至中聯辦等暴力事件,甚至扯下國旗丟棄入海、塗汙國徽,令社會輿論嘩然,并反思是否國民教育出現問題。

近日香港教育界人士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訪問時坦言,一些年青人對國家歷史認識不足, 與歷史中不斷生長的文化血脈相割離,從而令愛國情感缺失。

不難發現,活躍於示威行動中的不少為年輕面孔,甚至不乏十多歲的中學生。是什麼導致香港年輕一代日趨激進?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前行政長官董建華將“年青人出問題”歸咎於“通識教育失敗”。立法會議員梁美芬亦同意通識教育未能對學生品德和品格起到正面作用。

而早前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在記者會也指出,香港青年的國民教育確實存在問題。青年時期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此時期,熱愛祖國應該是其開學第一課,然而國民教育卻非常遺憾地缺失了。

“一個人從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需要知道我是誰,我的國家,我的民族,我的家庭”,香港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教授陳清泉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訪問時,直指香港的國民教育一定程度模糊了國家與民族的概念,“其實一些授課老師自身也沒有國家與民族的概念”,這是一個令人堪憂的境況。

要深入了解國家和民族,讀歷史是關鍵一環。“透過歷史認識國家如何經過朝代演變至今,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香港校董學會主席高家裕將這稱作“構成一個人完整教育的一部分”。

“尤其是香港曾經歷殖民時期”,因此高家裕認為歷史對香港年青人而言至為重要,如近現代國家如何發展,改革開放後祖國經濟騰飛,各領域逐步與國際接軌,這些史實年青人都需要掌握。

然而香港的歷史科目僅在中一至中三階段為必修,升入高中後選修歷史的學生不多。高家裕分析原因在於,部分家長和學生選修課程首要考慮兩點,即這門課有沒有用和自己有沒有興趣;遺憾的是被視作沉悶的歷史科目這兩點優勢皆無。

高家裕相信,部分年青人愛國意識缺失與對國家歷史認知不足有關。“他們就好像跟國家和國家的文化血脈割離了”,這是一些年輕人給高家裕的感覺。

儘管中學必修的通識教育設有“現代中國”教學單元,當中也包含高家裕所強調學生需要了解的“改革開放”內容。但高家裕認為,歷史在通識教育中僅屬淺嘗輒止。另一方面,部分老師也未能把握通識教育,時常出現把具有爭議的新聞資料作為教學用途等問題,諸如此類種種因素令通識教育出現偏頗,從而對學生思想及言行產生負面影響。

這種師生間的引導作用亦可於近期示威行動窺見一二,“確實存在有老師支持、鼓動學生參與的情況,或是默許、不表態”,高家裕指出,為人師表需給予學生平衡概念,不應該引導學生思想走向偏激,行動上更要避免違法。

他還強調學校及辦學團體的責任,當老師違反《教育條例》鼓動或帶領學生參與示威活動甚至加入暴力衝突,一旦出現任何風險,學校及辦學團體均“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