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272號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澳門再發現獨有生物物種

澳門南海溪蟹

2019-10-21

雌性澳門南海溪蟹

澳門鳳尾蘚(圖片來源自macauzine.net )

鐮刀束腰蟹(圖片來源自九月份《澳門綠印》)

澳門細蟻(圖片來源自《自己報》)

橫琴粵溪蟹(圖片來源自九月份《澳門綠印》)

雄性澳門南海溪蟹

黃超介紹澳門南海溪蟹

淡水蟹小知識 :淡水蟹為雜食性的生物,小魚、昆蟲、青蛙甚至死亡的毒蛇,也會吃同類中較小的個體,除了肉類食物外,也會以水草各種植物的落葉,嫩第刀束腰蟹芽和果實為食。

澳門鳳尾蘚 ﹕(Fissidens macaoensis)二零零九年十一月十九日首次在路環九澳水庫淡水濕地生態區被發現,以發現地macaoensis命名,意為“產於澳門”。

澳門細蟻 ﹕(Leptanilla macauensis),二零一七年一月二十五日由當時就讀臺灣大學昆蟲學研究所的澳門昆蟲學者梁志文在青洲山進行入侵種螞蟻調查時發現,是澳門特區成立後,第一個以澳門為種加詞的昆蟲物種,目前僅知於青州山棲息。

位於中國東南部沿海,地處珠江口西岸的澳門特區,土地總面積雖然只有三十二點九平方公里(至今年六月),郤有著不少獨有的物種,包括由年青昆蟲學家發現的青洲山澳門細蟻、澳門鳳尾蘚,市政署技術人員在十月,正式公布發現了澳門市政署技術人員發現本澳獨有生物物種「澳門南海溪蟹」,成為澳門第四種溪蟹。不要看少城市化及面積細小的澳門,也有其獨特的物種存在。

澳門獨有生物物種再添一員

自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二十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百六十五號國務院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圖》,把為八十五平方公里列入澳門特區海域面積,澳門特區的行政區域界線自此包括陸地和海上兩部分。澳門屬丘陵地形,最高山丘僅一百七十點六米高,全澳六成綠化區位於路環。在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下,這種炎熱潮濕、全年溫差大的氣候和環境下,由於工業生產而對環境污染的影響較少,澳門的自然環境得到不錯的保育,當中,不少自然物種受到保育,也先後發現青洲山澳門細蟻、澳門鳳尾蘚等澳門獨有物種,反映出,澳門在城市和經濟高速發展、人口高速增長下,與大自然之間的平衡發展。

今年十月份時,市政署公布,市政署技術人員發現本澳獨有生物物種「澳門南海溪蟹」,為本澳的生育保育者、市民等帶來喜訊,原來澳門有著其自然生物的獨特性未被破壞。

市政署技術人員在一隻發現於二零零九年七月在路環採集的南海溪蟹標本,與鄰近地區珠海、橫琴、香港,江門的「香港南海溪蟹」,在分類特徵上有明顯差異,去年邀請了當時於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就讀博士班、並對淡水蟹有研究並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的黃超合作,經過檢視市政署所收集的蟹類標本,開展全澳淡水溪蟹快速野外補充調查,包括澳門淡水溪蟹的分布,不同種的形態與身體結構特徵,得出澳門淡水蟹的種類及分布情況後,比對及DNA分析的結果,評估為一個新種,於二零一八年十二月《ZooKeys》發表論文確認為一種全新命名的物種。按照科學界普遍在國際學術期刊做法,以發現地命名為「澳門南海溪蟹Nanhaipotamon macau」,以突顯物種的地區獨特性。

澳門有四種溪蟹

淡水蟹(freshwater crab)是指整個生活史均在淡水或陸域環境中渡過的蟹類,具有陸封型的(land-locked)習性,淡水蟹很容易受到海洋與地理隔離的影響,在長久的演化之下,不同島嶼的淡水蟹幾乎都是該地的特有種,因此淡水蟹是研究生物地理學的重要研究對象。(自九月份《澳門綠印》)

中國目前擁有約三百種淡水蟹,屬全世界淡水蟹種類最多的國家,其中溪蟹科的種類占絕大多數。市政署記錄到全澳淡水溪蟹共四種,分別為鐮刀束腰蟹(Somanniathelphusa zanklon)、橫琴粤溪蟹(Cantopotamon hengqinense)、廣東南海溪蟹(Nanhaipotamon guangdongense),以及澳門南海溪蟹(Nanhaipotamon macau)。

據九月份《澳門綠印》介紹,横琴粤溪蟹從外形上澳門南海溪蟹和廣東南海溪蟹體形比較大,一般約五至十厘米,雄蟹其中一隻螯足特別發達,雌蟹則沒有。横琴粤溪蟹體形一般約四至七厘米,雌雄體形接近,由於生活在石底下,體形較扁平。而鐮刀束腰蟹體形一般四至七厘米,主要以腹甲第五、六節具有一束腰與其他三種作區分。澳門南海溪蟹現時在全球只分布在澳門路環,需要潔淨的水環境,屬雜食性,體型最大約為五至六厘米,特徵是頭胸甲比較腫脹,喜歡生活在乾淨溪流及岸邊的泥洞裡頭,其生存狀況屬穩定,估計有三百多隻,成為澳門第四種溪蟹,由於對水質比較敏感,限制了牠們擴散生長的環境。

淡水溪蟹與山林生態一樣歷經千萬年演化至今,見證着山林環境的轉變,遠比澳門已知的石器時代先民更早定居澳門,是澳門真真正正的「原居民」,淡水溪蟹只生存在天然清激的溪流或濕地,可以說是穿盔甲的山林守護精靈,是溪水純淨度的指標。在調查中,市政署首次在氹仔大潭山發現有淡水溪蟹的分布,鑑定後確認為廣東南海溪蟹,有別於分布在路環的淡水溪蟹;九月份《澳門綠印》中指出: 「除鐮刀束腰蟹在澳門發現於水庫底層外,橫琴粵溪蟹、廣東南海溪蟹以及澳門南海溪蟹均生活在溪流,橫琴粵溪蟹以溪流礫石叢作藏身之處,澳門南海溪蟹以及廣東南海溪蟹則以陰暗隱密之水邊濕潤土壤挖掘洞穴棲息。」

勿過度人為干擾,讓自然生態得到育

現時市政署收集到各類動物之物種標本超過三百八十多種,植物標本有超過一萬份。經鑑定並定名的維管束植物超過一千五百種、鳥類近二百種、苔蘚植物一百零四種。本澳的山林以及濕濕地雖然細小,但棲息了不少獨特的生物,例如澳門南海溪蟹、澳門鳳尾蘚以及其他生物,既是澳門非常珍貴的大自然資源,也是生態環境的指標物種,能夠反映濕地的生態狀況是否良好。

市政署對山林及濕地管理一向採取「保育優先,教育為輔」的方式,只接受以團體方式申請參觀,目的就是避免人為活動太頻繁而對野生動植物造成生存壓力,市政署指,未來將會一如既往持續監測全澳生態環境狀況,以及致力保育澳門的生物多樣性。在路環的溪水中發現新生物物種,反映出,澳門的山林溪澗,仍是部份生物的家園,人為不要輕易去破壞它,也不應過度的干擾其發展和生態平衡,包括任意捕撈、在沒有市政署許可及導賞下,為見其廬山真面目而專程前往尋找,生態一旦受破壞,相關物種都不會再存在,就該牠們繼續在自然生態環境中生活,人為不過度干擾,相信是最適當的保育。

除此,紅樹林對自然生態環境有著一定的作用,在其中棲息的植物及海陸生物物種繁多,有候鳥、魚類、昆蟲及植物、兩棲類物種等,有利於生態平衡、凈化空氣,凈化海水及地區性的重要初級生產者,市民都應珍惜,勿隨意破壞或污染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