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440號

2020年05月08日

星期五

本版新聞

MORE+

無賴雜談

2020-05-08

Derrida德希達對無賴一詞解釋十分多元

書名 Two Essays on Reason專門探討無賴

『太平廣記』專門為無賴設章節,歸納無賴的特徵

《說文解字》闡釋『無恥 』表達今人用意

《大戴禮記》

日本現代文學「頹廢派」的代表人物——太宰治。

檀一雄的《火宅の人》反映耍廢文學充滿對社會現象

小栗旬主演的《人間失格-「人間失格」即喪失做人的資格。

人無恥,便無敵

近年興起了所謂無恥贏家、無恥必勝的說法,背後的邏輯認為人格能低到一個點,那怕是為世人所棄,敢問蒼天,無人能敵。

這種“人無恥,便無敵。”的說法緣於何時?網絡搜索最早見於千禧,有台灣樂團以此為名,但訊息零碎,難以Fact Check;而另一流傳最廣的版本追溯到韓非,以其提出“水至清則無魚” ,下喻人至賤則無敵。其實,只要有一點文學知識,又或者動一動手指便知道“水至清則無魚”,下接是“人至察則無徒”,而出處也不是韓非,而是《大戴禮記》中的子張問入官。

出處難找,詞義可解。《孟子.盡心》篇有句:「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古人認為無恥是全無羞愧之心,枉為人也。若孟夫子知道時下視無恥為無敵於世的手段,想必會被自己的浩然之氣,倒流悶死。

在功利主義盛行下,人無恥者最少要能獲利,否則無敵也是枉然。恥從心發,但賴卻有利的意思:亡賴,賴者利也,江淮之閒謂小兒多詐狡獪爲亡賴。(段玉裁《說文解字》)

若以“人無賴,則無敵”取而代之,相信會比無恥更適合表達今人用意。

一群無賴

談及無賴,相信不少人的率先聯想起香港歌曲《無賴》:吊兒郎當、愛理不理、了無羞愧,耍廢賴皮,還希望成最終贏家,把無賴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事實上,無賴很早便用來形容人的狀態,《史記.高祖本紀》:“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其用以嘲諷不善生產、毫無貢獻者。來到宋代,《太平廣記》更專門為無賴設章節,歸納無賴的特徵,書中有一段<南荒人娶婦>的故事,反映了時下無賴,已不只有不事生產之義:

“或有喜他室之女者,率少年,持刀挺,往趨虛路以偵之,候其過,即擒縛,擁歸為妻。間一二月,複與妻偕,首罪于妻之父兄。常俗謂縛婦女婿。非有父母喪,不復歸其家。(《投荒雜錄》)”

意譯可謂遇見喜歡的女神,Call齊馬去埋伏,見機便出搶為自己的老婆,得米了待風聲無咁緊,就去同人家長認錯。由不善生產到刁蠻無道,甚而是強盜本性,無賴的特徵被豐富了。作品中更有些關於無賴其他特質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網上延伸。

來到明清,無賴而不單指個人,更指擁抱相同價值、行為的群體。當時的無賴集團是指游手好閒、沒有正當職業的份子,平常興趣是黃賭毒,有些則以武力為生,強搶資源,和黑幫無異;有些則是透過謠言陷害、捏造事實以獲利報仇,在當時,他們更會與訟師、胥吏等勾結,包攬訟事,為所欲為。時人對其恨之入骨,嗤之以鼻,當時的官員更是羞與之為伍,而這種文化更一直延伸至民國,成為了近代無賴的形象,逐步成為了習慣的日用語。

由個人到群體,無賴集團成為了固定社會階層的表述,而經歷了時代的漂染,無賴的詮釋,出現了戲劇性的改變。

無賴文化

來到二十世紀,無賴一詞充滿了異國風情。被後世稱為無賴派的日本文學風格,與上述無賴意思沾不上半點關係,更多的是文人式浪漫:耍廢、反俗、憤世,用對世情的無奈對抗威權。或者,兩者較為共識的是看透了現世的真實,那只餘世人的墮落與人類薄弱的意志。

活躍於二戰時期,無賴派一系列的耍廢文學充滿對社會現象的無力感,享受禮崩樂壞,卻同時夾雜無盡的罪惡感,從日本天才文豪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到後來檀一雄的《火宅の人》,可說是從人生到作品都散發此份氣息。

時代氛圍為無賴增添幾分高雅,卻維持不久。冷戰期間,美蘇對峙除了國與國之間的較勁,更包括意識型態的壁壘分明。列根善用政治語言,把繁複的政治術語符號化、具象化,讓人便於理解,Outlaw Lonny squalid等形容前蘇聯為首的國家,把邪惡軸心繪影繪聲,耳目一新;來到克林頓時代,更善於利用 “語言偽術”帶動輿論風向。利用無賴/流氓(Rogue)來形容國家,不但讓人容易理解,更能為無賴/流氓提供本質:反人道、反普世價值、恐怖主義等,把兩者綁縛,有利於為外交政策提供合理化的窗口。

千禧年後,美國國務院開始使用“受關注的國家”(States of Concern)取代無賴、流氓等負面用詞,但以人格化的方式形容他國,如今看來,歷久彌新。

無賴之極

時至今天,網絡無賴成為了新興科技的普遍現象,更是現代不可不知的術語。留言取笑對方、發佈仇恨訊息,以至洗版行為,部份企業更透過操控搜索的資訊,以為求自身企業利益的最大化,不擇手段。

當然,作為掌控訊息傳播如同把握知識話語權的年代,網絡無賴更多出現國家或地區政府的培養,網軍不但能帶動風向,更可以決勝於千里,謠言、假訊息幾可亂真,莫怪乎網絡無賴還能披上一層道德的假面紗,自命清高。

當代最具爭議性的哲學家之一德希達(Derrida Jacques),晚年出版了一本書專門探討無賴,書名Rogues: Two Essays on Reason,探討有關無賴/流氓的語詞源流分析,並以美國的外交政策作為例子深入剖析。Derrida指出,無賴在歐美的使用可追溯至上古希臘,其解釋十分多元,而從西方文化傳承以來,較為共識的是指那些不遵守法律,並享有特權的存在,而其野蠻行為則可被視為無賴/流氓的行徑。置於政治語境下,但凡那些違犯國際法律、民主價值,以及普世倫理的行徑,正是無賴/流氓國家的典型。

動輒發帖挑釁辱罵、言詞胡說八道、故意曲解事實、蠻不講理、人身攻擊、抹黑誣捏,更甚者無視法律,漠視普世價值,視人權如糞土。若是能集合所有特質,豈非無賴之極?若這便是無敵,試問有哪人哪國,能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