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449號

2020年05月19日

星期二

本版新聞

MORE+

誠信下架

2020-05-19

「誠信店」能帶給消費者一定信心,但不代表就不會被質疑誠信

消委會已加強巡查調查超市物價

政府推出消費卡的原意用來帶動社會消費促內需穩就業

不論價格『離地』與否,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會認為適合才會光顧的

要成為誠信店是要經多重考核

相信大家對「誠信店」都並不陌生,以下簡單說明一下關於誠信店的構成。誠信店是於2001年開始設立的,是由消費者委員會〈以下略為消委會〉屬下之消費爭議仲裁中心增設的一個機制,主要是彰顯一些商戶的經營是以〝誠信為本〞為宗旨,可以說是〝政府認可〞作為消費者的〝信心保證〞。要成為誠信店,首先要成為〝加盟商號〞,用途就是當消費者與商戶之間發生爭議時,而消委會協調後雙方仍然未達共識才會透過消費爭議仲裁中心去協解,直至結案為止。

要成為誠信店是要經多重考核的,流程方面在此不多說明了,但至少定義上誠信店就是給消費者一個信心,一個能安心購物的地方罷了。而已經成為誠信店的並不代表就能一直待在Comfort Zone的。最近就有某超市因為〝人為失誤〞頻繁,導致被除名。其實人為失誤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只是剛好在政府實施電子消費券時,便出現多番標錯價錢等的情況,而且價格差還相當大。這也難怪一向有人情味的澳門人也無法再包容了,認為該超市是惡意把價錢抬高,趁火打劫。

「誠信店」應作為消費者的信心保證

該超市當然矢口不認是惡意行為,只承認了是人為失誤。這樣問題又來了,如果只是單純的人為失誤,為何事情又會發酵得這麼嚴重呢?在此,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商戶是惡意還是非惡意這兩種情況的可能性。

假設該超市並非惡意,那麼為何突然出現多番的人為失誤,是長久以來都有很多失誤,而消費者一直沒留意;還是真的最近才多次失誤呢?這也難怪,在可防可控的疫情下,各行各業都受了很大打擊,但相反地超級市場主要是賣市民日常生活品,令到危機意識非常高的澳門人,近乎每天都會到超市補充生活所需。變相超市方面的工作量大增,而當工作量多了,出錯的機率便會提高了。

在這種頻繁的人為失誤下,超市固然要自我審視一下,並找出解決方案。超市何不嘗試聘請更多人來分擔一下其他員工的工作量呢?趁著現時本地人失業率大增,多請人不單是解決了日常工作問題,同時亦解決了民生問題,豈不一舉兩得,甚至可能成為市民眼中一時的〝良心企業〞。

『人為失誤』難接受

第二個假設是該超市真的是惡意抬高價錢,那為何要選擇這敏感時期呢?難道說一眾澳門人買東西都不看價錢的嗎?還是說希望吸引一些甚少買東西所以不知道舊價的人呢?耐人尋味的是為何集中某幾樣貨品並大幅調升價錢,而不是每樣貨品都加一點價呢?後者不是更難察覺嗎?況且整體價格加幅後,往往不會容易下調,豈不是更有效、穩妥嗎?

這裡並不是要批評超市做法的〝對與錯〞,或是試著幫超市解釋他們的〝人為失誤〞,畢竟在自由市場經濟底下,商戶絕對可以調整貨品價格,超級市場跟電力公司或者自來水公司不同,不論價格〝離地〞與否,只要沒有違反法律便可以了。等同咖啡、奶茶,大部份食肆都會有售,但不代表大家的價格都會相近,也是會有一些賣得特別貴的。當然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會認為價格不適合,但與此同時消費者仍然可以選擇是否去光顧的。其他例子不說,單從這次事件中,不論超市是有心還是無意,最終還是要為自己的〝人為失誤〞付上代價。

除了從商戶的角度來看,不妨也從消費者的角度看一下。雖說「誠信店」能帶給消費者一定信心,但不代表就不會被質疑誠信。上文提及到,作為消費者,雖然不能左右價格的升跌,但不代表沒有選擇的餘地。方法還是有很多種的,最直接當然是不再去光顧該商戶,畢竟同類型的商戶也不只一家。除此之外,相信時下大部份人都會用到網絡平台、社交媒體等等去互通消息,這種一傳十,十傳百的方法可以說是現今最快的〝宣傳工具〞。其中網上發起罷買行動,正是作為消費者常用的對抗手法,當然網絡是會存在很多偽造消息,所以響應時也是要額外謹慎。

暗裡抬價要付出代價

而在這次事件當中政府方面,即消委會又充當著什麼角色呢?當消費者與超市大家各執一詞,正是消委會介入調解雙方的時候了。事實上超市是惡意與否也沒有實質的証據,但早在消委會介入此事件前,網絡上已有大批網民發起罷買行動,足以証明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已經對該超市失去一定的信心了。而消委會收到多宗投訴後,便進行深入調查,最終以違反《誠信店規定及承諾》中,超市未能清晰標示出售商品的實際最終售價,資訊存在誤導成份,果斷地撤銷了該超市的誠信店標誌,以解一時民怨。此舉恰好說明了政府是跟市民站在同一陣線的,大家一同打擊缺德商戶。這正反映了現今社會常出現的〝網絡公審〞配以〝公開處刑〞這對最佳拍檔。

回歸到起初的問題,為何這次事情會發酵得這麼嚴重呢?真的是因為超市多番失誤嗎?是消費者在故意把事情放大?還是說問題在於電子消費券身上呢?

如果說只是超市標錯價格,或是價格浮動,恐怕市民平常都不多加理會,只是放下該商品然後轉身便走罷了。但現在偏偏是政府推行電子消費券後,市民被迫消費的情況底下,超市便錯誤頻生了,確實會令人懷疑是超市借機提高價格的,尤其是錯誤的價格總是標高了,不是便宜了,這種〝失誤〞也未免太過〝人為〞了吧,這亦可能是問題的所在了!

如果說是消費者嘩眾取寵,刻意把事情放大,又是否合理呢?作為消費者,互相分享購物心得,貨品資訊是最平常不過。而就此事件來看,超市標錯價格絕對是超市的問題,消費者自身亦沒有偽造任何消息。這樣一來問題便不是在消費者身上了,只能說在疫情的陰霾下,市民壓力大增導致人情味減退了。而超市又剛好在氣氛緊張的情況下多番失誤,這豈不是在市民的傷口上撒鹽嗎?所以亦難怪這事情會觸動了消費者的神經,為了大眾的消費權益著想,投訴也是無可厚非的!

如果說是電子消費券的問題,那麼問題又在那裡呢?政府推出的用意是在於幫補在疫情下受到打擊的一眾商戶,以帶動社會消費,畢竟沒有了博彩及觀光帶來的收入,澳門只能靠自救暫緩一下。而在疫情的陰霾下,市民消費意欲大減,政府的對策是迫市民消費以紓緩各行各業的壓力。當然不少市民認為此舉是〝益商戶〞的做法,但事實是否如此?在電子消費券出現前,市民不都是會出外消費嗎?當然,平常大家未必是留澳消費,而電子消費券只能用於本地商戶。除此之外,電子消費券亦不能兌換成現金,更不能用於賭博,確實令不少市民大失所望的。跟現金分享對比下,確實是太弱了!

總括而言,該超市在這事件上可說是難辭其咎,不論惡意與否,起始問題都是在於超市身上。與此同時亦令其他商戶覺醒起來,認真的審視一下,以免犯下同樣的錯誤,白白浪費了該超市的〝捨身取義〞啊。而市民在消委會的大力支持下亦大可以安心消費了,順路把「偽誠信店」都一一處理掉,令消費者重拾信心!最後,該超市已經被撤銷了「誠信店」一名,大家是否就從此不再光顧他們呢?未知超市將來推出的特價優惠又能否挽回大家對他們的〝誠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