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經濟誰之責

2020-07-14

【特稿】澳門人過往有放工、週末/週日、短假期就北上珠海、大灣區消費的習慣,幸而當時本澳的消費市場有旅客補充,營商者有生存空間;近日,每日3000個公務申請到珠海免隔離的名額供申請,看見有部份人不顧疫情風險,蠢蠢欲動,到珠海消遣。若澳門居民都不支持本地社區經濟,社區經濟這個重責、由誰來振興?

疫情關係,今個暑假黃金檔期,全球旅遊業都動彈不得,包括對旅客依賴甚重的澳門,過往暑假的中區、各口岸人流看不到盡頭的景象,在今年暑假未必復再,至少,至今未有官方消息發放旅客和人員日常住來的恢復措施;對旅遊及服務業營商者而言,這個6、7月天,明明是炎夏,身處的景況儼如寒冬,是依賴旅客過重之過?還是澳門人,未有考慮自身在澳門本地經濟的角色、長期離澳消費,間接造成澳門營商和消費環境的畸形現象!

過往的週5至週日,澳門份外平靜,原因是不少澳門人相約朋友、家人北上消遣,按摩、食飯、修甲、理髮、購物、到大型的商場食飯睇戲、到文菁CAFÉ、排隊買杯手搖飲品、打個咭,騙個「讚」。有市民認為,由於澳門消費貴、選擇少,故此趁放工週末/週日、短假期北上,尋求更大的市場消遣,連政府都鼓勵青年、企業到大灣區創業,感覺像澳門被掏空了,這座城市,沒有了本地人的活力,所謂的社區經濟,只有老街坊生意,茶餐廳、中小企食肆、超市、日韓台及海外的化妝品和生活用品代購/網購;衣履零售,尤如佈景,店內沒有人氣。最多本地年青人聚集的地點,只有文菁、藝術氣氛的CAFÉ、或內地網紅介紹過的食肆,有點本末倒置的感覺,由旅客推介本地食肆,澳門人再去光顧;長期形成了本地經濟依賴外來消費力的局面,整個城市的經濟抗疫能力,尤其脆弱。

第一期消費補貼計劃中期報告中指,至6月15日,已使用的14.6億元消費卡中,按交易金額計算,有約6成3的消費補貼流入中小企;超過6成餐飲商戶以及超過4成零售商戶表示,有5成或以上的營業額來自消費卡,另營業額有超過5成提升;還帶動了居民的二次消費,有1/3及近兩成受訪居民有因消費卡而有額外的零售和飲食消費,這個漂亮的數字,可能由於只能在澳門消費而迫出來。第一期計劃中,飲食業及零售業,分別佔交易總額近2成4以及7成,第二期消費咭將於8月1日至12月31日推行,未來若與鄰近地區的通關便利,消費卡以外的澳門人消費力,還會留在澳門嗎?經過今次疫情,反映出,澳門人在社區經濟中有其角色,澳門人的經濟,需要澳門人一同支撐,澳門人要撐澳門。

諾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