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551號

2020年09月15日

星期二

文化傳承

2020-09-15

港務局大樓(水師廠)曾是印度籍警察軍營

世遺建築文物之一的何東圖書館是本澳收藏中文的圖書館

基督教墳場是澳門宗教文化的重要部分

澳門歷史城區於十五年前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歷史城區範圍內的廿二座建築文物,成為世人關注的建築物,包括文物的保護和景觀的維護,惟在過去十五年,因為城市發展和其他因素,導致一些世遺景點或周邊環境受到破壞,令到世遺的景觀受損,使世遺的保護工作出現缺失。

歷史城區被納入世遺,當然因為該些建築文物有其本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的重要性,認識該些建築文物的歷史文化,有助保護世遺景觀,當中有部分世遺建築物,澳門不少市民對其歷史背景不大了解,例如位於媽閣廟上山坡地,樓高兩層的阿拉伯式的建築物──俗稱『水師廠』的港務局大樓(舊稱嚤囉兵營),此建築物建成於一八七四年,當時是作為在澳門服役的印度籍警察軍營,被稱為摩爾兵營,在二十世紀初改作為『水師巡捕所』,故被稱為『水師廠』。昔日此營房下方是海邊,現時周邊已是林立民居,或因山坡下有盛名的媽閣廟,『水師廠』被大眾忽略,少了點關注。

澳門歷史城區很多建築物都融合了東西方文化共存的風格,且不少是『最古』的文物,包括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最古老的西方炮台建築、首座現代化燈塔等,它們不少是印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西方文化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刻下了澳門發展的一段段歷程。

文物歷史刻劃時代演變歷程

世界文化遺產不單是提高國家或城市的文化聲望,更是人們認識世界文明與文化的媒介,因為透過世遺,可讓人們知道時代的演變歷程,歷史文化的傳承,故此世遺必須要受到社會關注,共同保護。

澳門世遺文物中,最負盛名的首推大三巴牌坊──聖保祿教堂前壁遺址,此座三百多年歷史的牌坊,包含了中國、西方和日本的古典元素,融合了東西方文化,亦反映了澳門在歷史上的文化交融特色。

被稱為『三巴聖蹟』的牌坊,數十年來一直是政府重點的保護文物,在被納入世遺後,當局對其保護修葺更為重視,但近年來在遊客激增下,被視為熱門景點的大三巴,失去了其昔日肅穆的氛圍,牌坊四周整天人頭湧湧,道路嚴重擠塞,噪音及空氣污染日趨嚴重,附近新建樓宇不斷增加,更有不少高樓影響了大三巴的景觀。

遊客激增損牌坊肅穆氛圍

早前筆者參加了文化局舉辦的世遺體驗活動『最美風景大三巴』,從牌坊對面的利瑪竇學校天台高處看牌坊景色,發覺到牌坊景觀已受到周遭的建築物影響,尤其是一些超高樓,完全遮擋了牌坊後面的景觀,有學者就指出;澳門不應該再建超高樓,因不但會影響世遺景觀,也會影響生態環境,並認為超高樓是文化遺產殺手,大三巴牌坊背後的多幢高樓,破壞了整個天際線。

在肺炎疫情影響下,今年首七個月來澳旅客減少了逾百分九十,各旅遊景點少見遊人,卻因此而還給了大三巴牌坊一個寧靜文化環境,在經濟及旅遊業發展的同時,大眾應該思考一下,如何在平衡下盡力去做好保護世遺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