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法制宣傳不到位衍生社會問題不容小覷

2020-10-30

【特稿】“高智商”犯罪雖然過程巧妙,但終歸還是難逃法網。就在29日,港澳警方聯手展開“翊星行動”,打擊盜用信用卡犯罪,其中搗破的一個犯罪集團,在本澳拘捕31名本澳居民,當中一半是學生,案中的三名骨幹成員是就讀本澳同一所大學,年齡介乎19-21歲,下線成員有28人,包括13名大學生和2名中學生。據警方介紹,犯罪團夥以不同方式取得受害人的信用卡資料,包括以釣魚電郵和短訊,或入侵電腦系統等,歹徒除用資料進行網上購物外,亦會透過不同的網上平臺,如聊天室等販賣得來的資料。而購入的多為較昂貴的物品,如衣物、電子產品和禮物卡,方便用作轉售圖利。

“翊星行動”中,香港及澳門共拘捕21男15女(12至59歲),其中3男兩女是港人(12至41歲),各人涉嫌“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及“企圖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涉及66萬港元。據主犯供稱,在社交網站以“兼職遊戲充值”為名,招攬心急搵快錢的下線,並建立群組散播非法盜取得來的信用卡資料和手遊賬戶資料,要求下線成員綁定手機AppleID,下載熱門手遊並在遊戲內進行99.99或49.99美元的消費(即在手機遊戲內課金買道具之類),隨後收回已“課金”賬戶,在“暗網”或黑市渠道轉售(有關賬戶)圖利。集團每筆交易會(向下線)提供50元報酬,負責招兵的首兩名被捕骨幹抽取一半作為佣金,實際操作的下線成員僅可收到20至25元酬勞。

有句俗話“小偷不可怕,就怕小偷有文化。”作為“文化人”的主犯及一眾下線可以說是天子驕子,從警方的介紹來看,主腦以利誘惑涉世未深的學子,就是試圖騙取更多的下線,通過不同人開通更多的賬戶,以規避手機ID的限制,試圖以這種方法銷贓達到斂財的目的。作為主犯的在讀高校生,他們利用朋輩之間的關係以微利誘使同輩墮入陷阱,當然是主犯們了解同輩想要什麼,或許學生們只是覺得為主犯開設一個遊戲賬戶而已,未必就達到觸法的界限,殊不知主犯們利用他們的賬戶銷贓獲利。社會大環境使然,家長忙於工作無從與孩子溝通,老師們只盯著校園裡的人影看分數,至於學生人的靈魂遊蕩到那裡就無人過問、無從關心,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你們捫心自問,你們真的知道孩子們在想什麼嗎?

前幾天關於在校高中生性侵事件餘溫還在,今日又看到如此新聞見諸報端,我們不禁自問“本澳校園何時淪落為道德淪喪、高智商犯罪的溫床?為何是他們這麼一幫風華正茂的天子驕子,區區微利就不顧前途盡毀是傻還是天真?”以上種種猜想都是筆者作為一個在校家長的社會反問,為何我們的孩子會如此以身犯險去觸法?雖然教青局高教局“兩教”方面呼籲學生善用互聯網切勿以身試法,但“兩教”真應該檢討一下現代社會下,互聯網給孩子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獲取,同樣還有更多檯面下的“暗知識”,昨天在校生性侵小孩,今天又高校生“高智商”犯罪,校園法制宣傳工作不到位,衍生出來的社會問題不容小覷,值得你們重視。

--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