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復甦關鍵是積極參與國家『內循環』

2020-11-09

【香港中通社11月8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李焯龍)中國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近來引發廣泛關注。對正設法復甦經濟的香港來說,積極參與國家“內循環”被視為新冠疫情下轉危為機的關鍵一招。香港應充分發揮獨特優勢,以更廣闊和更開放的思維,在國家新發展格局中扮演起重要角色。

今年以來,為應對日益加劇的逆全球化,中國積極謀劃構建一個立足國內大循環、促進“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今年5月,中共首次提出“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上月29日閉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對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出重要戰略部署,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指明主攻方向。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雙循環”已成為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核心理念。當下,香港官方開始勾畫參與“內循環”的策略,商界也洞悉機遇。

10月27日,當談到今年9月對外商品貿易統計時,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解釋,香港商品出口按年顯著回升,主要是受輸往內地的出口明顯加快所帶動,“既說明了兩地經濟的緊密關係,也提示我們積極參與國家的‘內循環’對港商是大有可為”。

11月1日,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其網誌發表文章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會是香港參與國家“內循環”的重要切入點,因此香港必需抓緊這個重大機遇,在助力國家建設的同時,也為香港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同日,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也在網誌中發文指出,通過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發展,有利香港企業進入大灣區這龐大的內銷市場,而香港企業利用大灣區作為平台進行商業活動;在國家“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積極參與國內大循環,將為香港經濟發展翻開新的篇章。

當前,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正在上海進行中,參展的香港企業紛紛表示,積極參與國家“內循環”對港商大有裨益。內地市場很大,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多訂單。

“新冠疫情給西方國家帶來了重創,經濟低迷的情況將變得更嚴峻。西方自己經濟都不行,加上保護主義抬頭,難以給香港龐大的發展機遇。”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面對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打壓,以往發揮的中西方橋樑角色會不斷萎縮,“西方那邊‘橋墩’已經動搖,幸好中國和東方這邊‘橋墩’越來越扎實。”

劉兆佳指出, “脫西入東”應是香港未來發展路線。香港經濟發展若想踏上新台階,加快發展新產業,推動香港走向高增值的知識型經濟,怎能錯失擁有14億人口、超過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中國市場?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認為,香港在為國家創造優質品牌擴大內需、以自身基礎研究優勢與內地合作攜手攻關產業鏈上游核心技術並實現產業升級、向國際社會提供“一帶一路”融資和專業服務、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均大有可為。香港可以通過這幾方面,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發揮更大作用。

在方舟看來,除加強與大灣區城市合作外,香港也要放眼國家其他城市群以至國家戰略地區,如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積極參與和開展合作,使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大循環的基礎上,更好地融入國內大循環。

“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此間觀察人士認為,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香港經濟的脆弱性凸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未來需要更高站位、更廣視野和更多擔當,徹底擺脫虛耗內鬥的泥沼,破除所謂“邊緣化”的迷思和阻礙香港前進的陳規舊習,切實革新施政理念,推進香港與內地互利合作邁入新階段,培養香港新經濟增長點,為解決自身痼疾創造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