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618號

2020年12月02日

星期三

沉默古書故事 修復師話你知

2020-12-02

「傳統西式書籍——裝幀與修復」參展人陳志亮(右)介紹展覽

伊斯蘭世界橫跨歐、亞、非三洲,其書籍的紙張原材料也因地區各異

展覽展出學員作品

信封蓋板裝幀(Envelope-flap binding)屬「伊斯蘭裝幀」

展覽現場不定期有專人演示如何修復書籍

是次展示的裝幀類別分別是「伊斯蘭式裝幀」及「軟皮式裝幀」。

伊斯蘭式裝幀中,書殼與書芯黏接後,書殼內側會貼上一層裝飾性較強的襯紙(Doublure),此襯紙可選用皮革、絲織物或紙張作為材料。

一本書的價值,見於文字,見於圖畫,也見於設計與裝幀。而就古書而言,微小至紙張的類別也有大故事,可以讓人從中窺見產地的歷史、文化,乃至當時工藝師的巧思。聖若瑟大學青洲校舍黃昇雄展覽廳現正展出「傳統西式書籍——裝幀與修復」學生成果展,介紹「伊斯蘭式裝幀」及「軟皮式裝幀」。參展人陳志亮指,學習修復書籍先要了解其裝幀方式,而在他看來,修復應是盡可能最大努力地保留物品所有的原有價值,包括工藝,包括內容,而非全面翻新,好讓後世也能有機會接觸到這些資訊。

「文字不是不重要,也重要。但造紙工藝、用甚麼紙,不同年代會有不同特徵;皮革,不同地區的鞣制方法都不一樣。」「我想,我們會承認它是文物的一部分,藝術品的一部分,是整體,不會隨意改變。」

伊斯蘭式裝幀 衍生19世紀盒式書

「傳統西式書籍——裝幀與修復」學生成果展由澳門文物保存修復學會及聖若瑟大學聯合主辦、澳門設計中心協辦,除展出多件由學會的課程學員所裝幀的作品之外,也展出了學員所修復的書籍,現場也不定期有專人演示修復書籍的過程及提供專業諮詢服務。展覽參展人陳志亮介紹,是次展示的裝幀類別分別是「伊斯蘭式裝幀」及「軟皮式裝幀」。而「伊斯蘭裝幀」中,今次展示的以「信封蓋板裝幀」(Envelope-flap binding)為主:上、下均為紙張所糊的紙板,底板向外延伸至覆蓋整個書口,然後再有一塊五邊形的信封蓋板扣於書芯面,並壓於面板之下,書頁自左往右翻揭。

據展覽介紹,「信封蓋板裝幀」約出現於公元11世紀,也一直流傳至今。而伊斯蘭式裝幀的特點除見於書殼,也見於其書芯的縫綴和紙張。據指,傳統伊斯蘭式裝幀的縫綴技術尚有待考證,而據眾多學者的大量研究認為,該技術多以兩孔或四孔的方式,配以簡易的連接式縫線法(link-stitch)完成。若為信封蓋板裝幀,書芯與書殼可分開準備,然後以黏合劑連接,這方法與現代盒式書(Case binding類同。所以有一種說法指:「現代的精裝書,其裝幀形式來源於19世紀初的盒式書,而19世紀初盒式書的裝幀形式又來源於伊斯蘭式裝幀,換句話說,現代精裝書是繼承與發展自伊斯蘭式的裝幀。」

陳志亮笑言,展覽名為「傳統西式書籍」,有朋友曾因此提出:中東、伊斯蘭能否算是「西式」?但其實伊斯蘭文化的版圖曾一度橫跨歐、亞、非三洲。「中東的摩爾人在公元十二世紀前,曾攻打到歐洲,殖民當地一段長時間,所以今時今日在西班牙南部、葡萄牙南部、意大利南端和希臘,都有伊斯蘭的文化特徵。甚至有很多已發表的(成果中),西班牙南部都有伊斯蘭式的書籍流傳下來。第二,唐代唐玄奘去『西天』取經,『西天』也就是印度,所以簡單來說,是指中國的西方。中東也是中國的西方,也是西式。」他笑道。

「軟皮式裝幀」與「保護性裝幀」

除了「伊斯蘭式裝幀」,今次展覽也介紹了「軟皮式裝幀」(Limp binding),泛指以紡織品、皮革或羊皮紙等作為封面材料的一種書籍樣式。據指,中世紀時期大多數的書籍裝幀均使用硬木板,軟皮裝的出現可謂是一種異類,而這種裝幀形式的書籍最早可追溯至14世紀的歐洲,但因無任何裝飾、美觀欠奉,故長時間以來不受人們青睞。及至16世紀,隨著印刷術的傳播以及書籍產量的持續增長,社會對羊皮紙的需求大增,這間接導致了羊皮紙價格飛漲。為保持行業的競爭力和利潤,於是發展出以紙張為封面材料的軟皮裝書籍,但是,即便價格已相對低廉,但這種裝幀形式的書籍仍然未能普及。19世紀以後,軟皮裝常用來製作宗教用書、小型筆記簿、日記簿,甚或電話簿等,其應用雖一直不受注目,卻延續至今。

陳志亮表示,伊斯蘭式的裝禎靠黏合劑連接書芯和書殼,但軟皮式裝幀沒有,而是純粹用穿孔的方式,靠左邊的多條皮帶把書芯與摺疊好的羊皮紙封套繫在一起(Lacing-in),優點是靈活性高。「1966年,意大利佛羅倫斯發生大水災,淹沒了整個城,包括圖書館和檔案館。之後發現,硬皮裝禎的書籍出了很多問題,包括書的結構,還有黏合劑。但軟羊皮式裝禎方法,卻沒甚麼問題。」這給予現代文獻保護修復師啟發,並被推薦應用於零散手稿的保護性裝幀。另外,展覽也提到,軟皮裝書殼具有輕盈、柔軟和堅韌,以及其裝幀可逆、樸素和經濟等眾多優點,於上世紀60年代末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被重新發現,後經眾多古籍修復專家研究,並證明這是一種具備保護作用的裝幀形式,「保護性裝幀(Conservation binding)」一詞的概念也由此得到確立。

修復,是為把價值保留

伊斯蘭世界橫跨歐、亞、非三洲,其書籍的紙張原材料也因地區各異,可以是白麻(White flax),可以是無花果樹,也可以是亞麻(Linen)及混合材料等。歐洲的「軟皮式裝幀」也只是一個統稱,可根據書芯所使用的縫線方法、書殼材料的選用,書芯與書殼的連結方式等,細分成若干種不同的類型。每一個小部分都是古籍的重要一部分,印證着它曾活過的年代,是哪位工匠的作品,或原主人的喜好等。任何一個細節若在修復過程中被更改了,後世的人將難以了解其本來樣貌,該段歷史的傳承也就此斷裂。因此,雖然修復需時,但陳志亮希望盡可能保留古籍原來的味道。

「我們可能可以憑着一本舊的古籍,推斷當時整個工藝流程,這可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特徵、社會生活狀態、人的生活水平、審美觀點等等。你不能剝奪這些。」「我們為甚麼要修復?因為有價值才修復,價值就是我們要保留的,那修復過程中是否要把價值都保留下來?」又補充,「如書殼爛了就整個換掉,這很簡單很快,但那是新的,與原來的是兩回事。」

陳志亮又提到,很多人會問如此花費時間與人力物力修復是否值得。「但甚麼叫值唔值?今時今日說的不能算數,要將來的人來說,因為我們保留了是給將來的人。將來的人能怎樣好好利用他、幾時用,我們完全不知道,也不是我們這代人的事。但我們能把它保護修復好,留給將來的人再作研究,好好利用。一方面,我們盡了我們的責任,另一方面,這不是能用錢去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