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626號
2020年12月11日
星期五
培育青年獨立思考、批判、創新應保留
學社提青年政策諮詢意見
2020-12-11
【本報訊】《澳門青年政策(二○二一-二○三○)》公開諮詢今日最後。新澳門學社指,政策是要培育年青人成人才,並非倒模機械人、奴才,應保留現行培育青年具獨立思考、批判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願景,為年青一代提供全面、完整的教育和成長環境。
學社計劃昨日向當局遞交《政策》公開諮詢意見,理事長甘雪玲、副理事長陳樂琪及蘇嘉豪並將之公開發表。她們強烈建議和要求,在未來《政策》願景中保留有的東西,包括「培育既有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也有創新和建設能力的年青一代」、「共同營造優質的人文社會環境」等。
學社表示,完全不明白、不同意政府為何在新十年裡改頭換面,刪取有關內容,「究竟政府要培養我哋青年成才,抑或是制造青年成為倒模的機械人,只要服從、沒思考和批判能力」。
學社認為,鍛鍊年青人明辨是非、理性思辨、自省批判等綜合能力,將有助社會更文明和進步,政府不應為此害怕,畢竟批判思考並非為反對而反對,相信官員都明白道理,這樣做不會對政府不利。
蘇嘉豪表示,諮詢文本許多內容是把現有的剝掉或矮化,對此他們感到失望,要清晰的是,「我哋係要培育青年成為人才,唔係成為奴才」,希望為年青人提供全面完整教育和成長環境。
蘇嘉豪坦言,互聯網發展及鄰近地方青年社會運動活躍,估計或多或少與這些內容調整有關係。縱強調家國情懷、愛國主義精神等,但政府以至教育界也應是中立角色,指導學生如何判斷正反、不同方面的意見。
蘇嘉豪說,在現今真假消息充斥的資訊爆炸時代,年青人更需要有明辨是非、黑白的思維,才能應對如此快速變遷的大時代。故這些方面應該是要加強去培育,而非迴避不做。
對於文本提出要提升青年對社會的歸屬感和參與度等願景,學社建議,這要加強青年人權意識、民主素養、本土教育外,也要改革政治和諮詢制度,讓青年有更多平等參與機會,才能逐步建立對社會的身份認同。
學社補充,大部份青年都沒參與社團,不應繼續側重斜傾於社團,忽略無社團背景的青年,舉例如青年委員會都是以社團單位去委任,並沒自薦機制等。
她們也對比港台的青年政策,雖同樣是定義至三十五歲,但本澳的主導層次較低,主要是由教青局去執行,而政策涵蓋面亦較窄,著重教育學業層面,對事業、置業、成家等欠著墨,故建議應將之提升至更高的施政層次,以便更快速和有力地回應青年各項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