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2630號
2020年12月16日
星期三
新形勢下澳投公司要創新迎合發展
2020-12-16
【特稿】缺乏市場深度調研和產業佈局規劃加以細則性落實,一切的幻想都難以達成。雖然上一屆特區政府班子有心要將澳門帶出產業單一的困境,但十年過去了,面對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衝擊,佈局產業多元的成效如今一目了然。澳投公司下轄子公司21家倒是不少,包括產業園項目下17家公司,在中山項目下4家公司,但這些都是“吞金獸” 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投資幾十億卻只帶動那區區幾十號員工,怎一個“囧”字了得,甚至組織架構鬆垮缺乏遠景決策,當年雄心壯志似乎換不來大刀闊斧的局面,反而面都目前百業凋敝,資不抵支的境況,社會各界均質疑成立澳投公司能否帶出多元產業的初衷。尤其是面對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公共財政入不敷出的情況,是剎停還是檢討繼續前行,這些都是留給這一屆特區政府領導班子的難題。
中央支持澳門特區發展中醫藥產業,希望能為澳門的單一產業作為補充,增強地區競爭力,出發點不能說不好。而特區政府成立澳投公司,並落實與廣東省首個合作項目之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也是致力落實執行《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他們都想為澳門特區的困境伸一把手解燃眉之急。但投資如此之大的立項項目,似乎看起來有點“兒戲”,向特區政府申請未來年度撥款的參考依據是因為設定了“只租不賣”原則,審計署公佈的《澳門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卻指出澳投公司採用自資興建此項最昂貴的開發模式主要是因為“不賣地”原則,但與此同時該公司又安排一些措施為將來可以賣地作準備,反映決策與做法存在矛盾。
不單且在決策上澳投公司出現矛盾,連公司的營運也甚是“簡單”明了,甚至有“一人有限公司”的風範,既然是加大投資意在全資控股產業園,那證明澳投公司是無論在人員設立還是營運方向都依靠自己的決策,但看不出有引入人才的決策層,根據審計署報告所見,指出澳投公司全資持有的10家附屬公司,為實施“輕重資產分離”方案,把原屬於產業園公司的10家持有園區土地使用權的子公司轉至澳投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名下,而這些公司都不設董事會,全部由澳投公司董事會主席一人兼任執行董事。
從澳投公司在2011年設立至今近十年間,投入的資金和得到相應的回報似乎難以成比例,甚至說當年所規劃的前景似乎還沒有達到預期的一半。成立澳投公司的目標雖然很清晰,但似乎當年的決策層在應對中央的遠景規劃上走得有點馬虎,缺乏市場的深度調研和產業佈局的細則性落實,導致目前產業園的境況兩頭不到岸,既達不到產業補充的功能也足足浪費了十年光景,這對於一個政府的產業佈局而言是何等悲哀。目前,國家已頒布“十四五”新規劃,新形勢下,高質量發展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形成雛形,並指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存在的主要矛盾,要轉向高質量發展,抓住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的發展模式。
筆者在上月的一篇《科技創新發展切莫急功近利貪功冒進》文章也說過,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首屆大會在澳門的成功舉行,會帶動科技新興企業會雨後春筍般冒出,而澳投公司作為政府的獨資企業面對新形勢下的創業潮,該如何規劃未來的發展也成為擺在眼前的任務,既要“七十二變”識別前路艱險,也要“火眼金睛”時刻留意產業規劃佈局,切莫再走澳投公司十年前設立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不夠細緻謹慎的老路,白白浪費十年光陰不僅不能把澳門帶出單一產業的境地,還拖累財政陷入“流血不止”,從宏觀上看更是偏離了中央的路線規劃,對實現“十四五”規劃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起不到推動作用。
--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