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2641號

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

疫情下市民情緒壓力爆煲

精神健康問題值得正視

2020-12-29

劉振峰介紹該中心

婦聯心理治療中心近年的個案有增加

婦聯心理治療中心的服務使用者有兒童

婦聯心理治療中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球每年有80萬人自殺身亡,相當於每40秒就有1人死於自殺;據衛生局統計,本澳今年首3季錄得56宗自殺個案,較2019年同期比較增加8宗,增幅達16%;今年自殺個案中,原因為因慢性或生理疾病的增幅較多,亦有原因未明,以及有青少年自殺個案。在婦聯心理治療中心今年首10個月的363個全新個案, 在其中首8個月的個案中,有兩成個案有自殺或自殘念頭,再者,有年齡細至6歲的兒童有自殘行為。不計該類個案,8成的新個案者當中有情緒困擾問題。市民在長達接近一年的新型冠狀病毒陰霾和社會氣氛等下,直接間接承受著各種壓力和負面情緒,壓力面臨爆煲,不容忽視。

今年首3季本澳自殺個案增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至今持續近一年,直接間接對市民的情緒、生活及經濟等造成影響。今年以來,本澳的自殺問題持續引起社會和社服團關注,自殺者由學生、青少年、至中年、長者各階層都有,而且今年首3季的自殺個案中,以本地居民為主,為本澳居民的精神健康,一次又一次敲響警號。

今年首季自殺死亡個案有17宗,當中15宗為本地居民、兩宗為非本地居民,較去年同期增加兩宗;首3季 (1至9月)自殺數字,同比再度程增加,今年首3季錄得56宗自殺個案,較2019年同期比較增加8宗,增幅達16%;自殺原因方面,19宗是因慢性或生理疾病、13宗因精神病,還有其他原因。

2016年全球年齡標準化自殺率為每10萬人口10.5人;據衛生局統計,近年澳門居民自殺率呈反覆向下趨勢,2019年跌至自殺監測工作開展以來的歷史新低,降至每10萬人口7.4人;但本澳今年首3季的數字(56宗)直迫去年全年66宗總數,情況令人憂慮,以及聯想到,是否與疫情引致的心理及經濟因素有關。婦聯心理治療中心早前公佈的今年個案中,帶出令人憂慮的情況,以及喚起對自己、身邊親友在精神健康一環的重要性。

婦聯心理治療中心8成新增個案有情緒問題

婦聯心理治療中心於今年首10個月有363個全新個案, 在首8個月的個案中,有8成新增個案有情緒問題,部份人士伴隨有出現失眠、精神緊張、呼吸困難等生理症狀。同時很多求助者在各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議題上面對不同程度的困擾,包括:家庭關係33%,婚姻問題8%,人際關係10%,感情問題9%,近有一成半市民因工作與學業壓力而求助(工作壓力與學業壓力均佔8%),可見情緒困擾與關係議題都讓不少市民深感困擾。另外,有98人 ,即兩成求助者有自殺念頭或自殘的念頭與行動,當中有28人為未成年的學生,自殘議題中年紀最細的只有6歲,自殺議題中年紀最細的只有11歲。

市民壓力面臨爆煲,不容忽視,6歲小童會做出什麼樣的自殘行為?婦聯心理治療中心主任劉振峰表示,在部份6-7歲的個案中,有作出將頭撞牆、衝出馬路、或說出「不如你殺咗我」這類說話。他提醒,小童自3歲後,對於死亡已有概念,上述相關的行為中,是有意識想「整傷自己」,提醒家長,提防兒童有模仿效應(copy cat effect),在與兒童談及相關個案及問題時,需要小心處理,以免起到負面作用。另一方面,有自殺念頭個案的年齡最小者,只有11歲,同樣需要正視有關社會狀況,以及在成長發展階段中所遇到的各樣問題。

求助者增包括未成年人士及學生

該中心開辦8年來建議配合接受精神科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而轉介到精神科的個案總251宗,但單是今年首8個月,已有超過100人轉介到衛生局接受跟進,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疫情來襲下,本澳居民精神健康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除了今年,該中心去年的個案中和近年的求助數字,都反映出本澳居民的心理諮詢需求有所增加。由2019年1月至12月,婦聯心理治療中心接收的全新個案總共463個,完成結案的個案有503個,面談總數目為2920次。2020年截至10月,全新個案總共363個,完成結案的個案有656個,面談次數達1658人次。在2019年全新個案當中,年齡最小2歲,年齡最大78歲,平均年齡為26.1歲,未滿18歲人士約佔28.3%。性別比例上,在2019年的服務個案當中,女性佔65.9%、男性佔34.1%。職業類型方面,學生佔40.2%、專業人士佔20.1%、文職佔10.2%、服務性相關行業佔7.9%、家庭主婦佔2.5%、博彩相關行業人員佔3.3%、待業或無業佔7.1%、其他佔1.3%,拒絕透露的服務使用者佔7.4%。

求助原因方面,2019年新個案最常見的主要求助問題是情緒困擾,佔有25.9%(較往年減少)、其次是家庭關係,佔13.7%(較往年增加)、第三常見是行為問題,佔8.5%(較往年增加)、其餘的包括婚姻問題(7.4%)、工作壓力(7.2%)、感情問題(5.9%)、社交問題(5.4%)、SEN(特殊教育需要)(4.8%),個人性格(4.6%)、學業壓力(4.1%)、自我關懷(4.1%)、適應性問題(2.8%)、健康問題(2.6%)、及家暴(1.5%)。

衛生局構建四級聯防機制

衛生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引,構建了關於精神健康社區服務與相關支援的“四級聯防、四環緊扣”機制,由精神康復、社區支援到治療。即採取精神衛生服務融合於社區的模式,根據患者情況分別由社區服務團體、社區精神健康專項機構、衛生中心逐步評估及跟進,最後轉介至仁伯爵綜合醫院精神科診治。

在透過社會工作局轄下的家庭服務處、各區的社會工作中心,以及三級預防家庭及社區綜合服務網絡,持續開展各類有益身心健康的社區教育,藉著推廣活動及鄰舍計劃,強化居民的精神健康和抗逆能力,並發掘隱性個案,向包括精神病康復者及其家庭在內的有需要人士提供心理和社會支援服務。此外,社會工作局與多間民間精神康復服務機構合作設有精神康復社區支援服務計劃,由臨床心理學家、護士、職業治療師、社工及活動協調員等人員組成專責隊伍,以外展及跨專業的介入方式,為他們及其家屬提供到戶的外展服務,透過提供個人輔導、精神病知識和藥物教育、情緒控制訓練、家居訓練及各項支援服務,讓精神病康復者能在社區之中得到持續支援。同時,衛生局在黑沙環、筷子基、塔石、海洋花園及湖畔嘉模衛生中心等,設立心理保健門診和安排醫務社工協助,在社區層面為患者提供心理評估及治療服務。仁伯爵綜合醫院精神科亦盡快跟進由衛生中心和社區轉介的個案,確保有需要的患者獲得及時適當的治療。

還有持續推廣宣傳精神健康教育,期望營造防歧視,促進市民對精神健康、精神疾病及精神病康復者的認識和支持,減低社會對精神疾病及其患者的標籤及歧視。

精神健康同樣重要

劉振峰指,近年市民對於精神健康的追求有提升,部份個案是主動求助或其家人/朋人求助。他指出:「一個人不單止是生存,「保住條命」,生存有意義,過著有質素生活,必需要注意及正視精神健康,由預防及適切介入上著手。」不過,他續指,正由於近年生活及各方面的壓力,市民對於相應服務的需求有所增加,而服務,卻未能滿足服務需求量。近5年,新個案人數和面談數量都呈上升趨勢(見相關統計圖表)F1

劉振峰表示,他採用的方式一般需6次的面談/輔導治療,但部份個案未能完成於6次內完成;另部份個案經評估後,需要轉介到衛生局精神科接受後續治療,由於部份市民對於「精神科」存在標籤,即使轉介後,不會到精神科就診,影響了輔導工作;有部份原因是認為社團的服務時間/便利性/地點等較衛生局的便利,希望延續在民間社團的輔導服務而不想到精神科接受後續跟進。他指出,其中心是透過衛生局的資助,向服務需求者提供服務,會面臨資助用完但個案未跟完的情況,建議衛生局加強對社團在個案面談上的資助,讓有需要的個案能夠在社團完成輔導,發揮社團在四級聯級機制中的作用與角色。

促加強兒童精神及情緒支援

在服務求助者中,有低齡兒童,劉振峰表示,部份兩歲個案經面談了解後,發現並非情緒/攻擊行為,反而是成長發展階段中遇到的其他問題,由於未能輪候其他適切的服務而向其尋求協助;的確,坊間專門針對兒童部份特別需求的治療或輔導服務較缺、例如兒童精神健康治療,建議未來需要加強有關服務。有見今年的新個案中, 有8成個案有情緒困擾問題,他建議,明年需要加強抑鬱症、情緒困擾的心理治療工作,包括焦慮、抑鬱、產前/產後抑鬱、感情問題及各類型的心理諮詢,例如親子管教、兒童情緒問題等;同時需要加強特殊學習需要兒童及其家庭(兒童及照顧者)的支援,提供講座/工作坊等,增加大眾對心理健康的認識。

遇到情緒問題,可以找社服機構的專業人士、或親友傾訴,不要過份壓抑自已。他呼籲,市民做好「一問、二應、三轉介」自殺防治守門員的角色,主動留意身邊親友的情緒,向相應的服務提供者尋求適當的支援、輔導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