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不可過於迷信『精準』兩字

防疫屏障 缺乏一個積極響應的『誘因』

2021-03-18

【正視聽】為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制定了“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方案”,並於3月17日上午聯同民防行動中心在石排灣樂群樓進行“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演習”。協調中心表示,此舉旨在提升市民大眾對方案的認識,加強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及聯動能力。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的應急措施之前在天津、上海、山東等多個疫情突發地進行過實地有效的防控治理,從而也奠定了“分區分級精準防控”這一理論結合實際的防控措施加以推廣,但筆者認為,澳門地方小,城區人口密度大,樓與樓之間間距小,區與區之間人口流動更是頻繁,如果簡單地以出現疫情的個別大廈為防控範圍採取所謂的“精準”防控,很容易讓染疫大廈之外的人認為倖免於難而疏於防範,人為地為疫情防控撕開一道口子,從而失去全局防疫這一精髓。

精準防控是建立在科學認識之上,要根據實際情況去開展相應的防堵措施從而避免疫情蔓延。澳門人的生活習慣可能大家都有所認識,居住在氹仔的一位居民,早上可能會驅車送孩子到澳門半島的幾個學校上學(視乎有幾個孩子),然後為了一餐餸朝早可能會驅車到水上街市或相應的其他街市買餸,同樣匯聚在街市的居民可能來自澳門的各個區或不同的社區,如果一旦真有染疫的居民行走其中而只是單一“精準”控制其所居住的大廈,那與其同時出現在學校、街市買菜的其他市民就有可能會被其傳染。筆者舉例只是說明,澳門居民跨區流動非常非常活躍,如果單一的以“分區分級精準防控”來處理此等事件,則很容易成為防疫漏洞。

筆者有此擔心不是空穴來風,相信如今的香港就是那面鏡子,怎麼防也切不斷這個傳染源頭。無論是村屋群組還是跳舞群組、飲食店群組又或是如今的健身室感染群組,無一不說明在地小人多的港澳,密集頻繁的人與人之間的交集,一旦有染疫個體在熱鬧地點行走,倖免於難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由此可見,除了要科學地追本溯源外,停止一切社會活動實施在家自我隔離和進行及時的全員核酸檢測才是最好的防疫措施。但面對社會民生經濟復甦的急切需要,如此大範圍的居家隔離又會造成經濟停滯不前,究其所在最好的方法就是建成免疫屏障,全民皆大歡喜,而要達成這一目標唯全民接種新冠疫苗,起碼也要七成以上市民接種。

直至目前,香港新冠疫苗接種人數逾20萬人,而本澳16日的記錄是30913人,這比例佔據總人口太低,要達到建立防疫屏障還有很大一段距離。記得香港特首林鄭月娥3月16日曾表示,對強制接種新冠疫苗的效果存疑,希望更多香港市民自願接種疫苗。她表明,不希望以收緊防疫措施迫令香港市民“就範”,而去接種新冠疫苗。筆者還是很認同林鄭月娥特首的看法,畢竟港澳兩地都是自由、多元的社會,如果非要硬逼政府出台相應政策才能達到目的,雖然能達願望是好,但這與社會存在的價值觀有所悖逆,大家何不自覺行動起來共同去維護呢?!

想要恢復經濟和社會繁榮又瞻前顧後不想付出就要收穫,這個世界哪有這般好事。由此,筆者也建議特區政府,是否可以推出一些更加實在的、利於市民接受的誘因,以此推動疫苗接種計劃能更加積極地進行?譬如目前都在倡議的疫苗護照,凡是接種中國疫苗的境外人士都可以申請來華,而作為中國一部分的澳門地區,防疫步調與內地一致,是否也可以考慮接種中國疫苗的兩岸三地人士,可以自由通關往來?這個誘因一旦可以實現,可以說是一舉多得,既利於防疫屏障的建成,更利於地區經濟活力的復甦,其好處是不言而喻。

--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