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太三的『建設性模糊』能否打破兩岸僵局?

2021-03-20

【香港中通社3月19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周文菁)新任台灣陸委會主委邱太三18日在上任後的首場記者會中,提出“建設性模糊”的說法,並期待兩岸找到一個“最大公約數”。媒體19日詢問“九二共識”是否屬建設性模糊,邱太三表示,“九二共識”在台灣有很大爭議,“九二共識”這一詞已無法作為建設性模糊。專家指出,大陸對於“一個中國”原則沒有模糊空間,如果民進黨想打破兩岸僵局,必須從根本上放棄“台獨”主張。

對於邱太三的說法,厦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邱太三用了一個模糊的概念,什麼“最大的公約數”,什麼“建設性模糊”,企圖模糊“九二共識”、模糊“一個中國”原則,以掩飾民進黨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不放棄“台獨”主張的實質。這只是巧言令色,背後所掩蓋的是“台獨”分裂的真面目。

張文生指出,如果說民進黨當局認爲需要表達善意、表現誠意的話,其實應該在基本的政治立場做出來,就是承認“一個中國”、接受“九二共識”、放棄“台獨”。

對於邱太三講的所謂“建設性模糊”問題,張文生表示,實際上在“九二共識”問題上,海峽兩岸已經就這個問題,達成了比較好的模式,“九二共識”本身就是一個求同存異的結果。由於目前兩岸還沒有統一,還處在政治對立的情況之下,所以在雙方追求統一的基礎上,並且就“一個中國”達成了共識,雖然對於“一個中國”的內涵,因爲雙方理解不同,所以採取了一種“模糊”,採取了求同存異的處理方式。

張文生說,對兩岸而言,“九二共識”已經是一個最大的公約數,這個已經是既有的所謂“建設性模糊”;但邱太三選擇放棄既有的“九二共識”說法,還想再進一步創造模糊,這個模糊不知道指的是什麼模糊。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龐建國教授表示,“九二共識”一詞就具有“建設性的模糊”的作用,體現了1992年兩岸兩會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思維。所以,前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時代,兩岸可以憑著都承認“九二共識”,但保留各自解讀空間的“建設性的模糊”,展開接觸、對話與協商。但現任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為了進行“反中”、“仇中”的操作,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刻意扭曲“九二共識”的意涵,才使得兩岸關係陷入僵局。解鈴還需繫鈴人,蔡英文當局有本事的話,就提出一個大陸方面能夠接受的替代方案再說。

台中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教授袁鶴齡表示,對於蔡英文當局而言,現在來自於內部的壓力非常之大,無論是“萊豬”、藻礁、缺水、疫苗、菠蘿等議題,都讓民進黨焦頭爛額。邱太三的一番話,主張兩岸應創造“建設性模糊”的建議,一方面是對於過去兩岸互動基礎“九二共識”的再次否認,另一方面企圖透過外部互動關係的改善以緩和並避免內部壓力鍋的氣爆。不過以現在兩岸氛圍與中美關係的互動,大陸應該不會接受邱太三的說法,而讓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