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鮭魚之亂』折射台灣社會諸多問題

2021-03-22

【香港中通社3月20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鄭竣凱)台灣近日來因為一家壽司店的營銷活動,掀起了一場不少人改名“鮭魚”的熱潮,各式千奇百怪的“鮭化”名字湧現。

改名潮固然引人捧腹,但其所形成的亂象,也折射出台灣當前的諸多問題,值得深思。

事件緣起台灣某壽司店活動,其宣稱17日、18日兩天來店的就餐者,只要姓名中有“鮭魚”同音同字就能“全桌(至多6人)免費”享用鮭魚壽司吃到飽。在此誘惑之下,全台至少有178人前往戶政事務所更改名字,更有人“超前部署”,抓住此次機會將龍蝦、鮑魚、和牛等高檔食材,統統囊括進自己的名字,創造出36字長名。還有人把名字改到50個字,達到身份證姓名字數極限,讓戶籍所承辦人員哭笑不得。

改名的亂象首先反映出台灣改名制度的隨意性,據台灣相關規定,每位成年人一生擁有3次改名機會,在戶政單位花上80元(新台幣,下同)的工本費就能更改名字。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教授鈕則勛向香港中通社記者表示,改名潮的出現基本原因是台灣改名成本過於低廉,3次更改機會也容許民眾作出衝動的行為。

但中華文化中素有“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說法,僅僅是享用一頓免費大餐並不足以引發改名熱潮,流行於“鮭魚主力軍”的年輕人中的亞文化是另一誘因。鈕則勛分析,“鮭魚”改名潮實質上是台灣年輕人的一種亞文化,更改名字本是嚴肅認真的事情,但是以詼諧搞怪的態度去處理,在互聯網上可以博得相當大的關注,同時通過社交媒體又會引發模仿效應,如此的亞文化來去如風且難以預測。

在這場改名潮中,似乎也蘊藏著台灣年輕人對傳統的輕忽和對定義自身生活的渴望,他們年輕的衝動被生活的苦澀所桎梏,便想藉改名作為宣洩的方式。許多年輕人改名並未事先通知父母,有人就在網上表示自己改名“鮭魚”招致父母的責罵,更有人面臨父母“若不改回原名,則斷絕親子關係”的威脅。國民黨民代林為洲指出,台灣年輕人工作辛苦酬勞卻較低,生活中能由自己決定的事情太少,也就藉此機會自己決定名字。

輕鬆改名的民眾獲得了這場狂歡的入場券,但狂歡之下卻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壽司店活動一啟,就有官員出面呼籲,希望民眾不要因為類似原因蜂擁改名,將會造成大量行政資源的浪費。也有壽司店店員抱怨,前來享用免費大餐的“鮭魚”們胡亂點餐,餐點堆疊如山卻沒有食用,店員清理困難,更浪費大量食物。

壽司店的營銷活動結束了,出現不少商家效仿搭車營銷,為謀取小利而改名的風潮似乎不會結束。已有民代提議設置“改名冷靜期”,或許能止住營銷的亂象,但也只是揚湯止沸;以目前的輿論趨向看,尚難觸及台灣社會諸多問題的癥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