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724號

2021年04月09日

星期五

畫像寫下昔日澳門情

2021-04-09

埃及爾所拍下的澳門最早照片之一,是一八四四年的南灣景色。(網上圖片)

吳方洲講解地誌畫的十八世紀英畫家手繪的澳門與氹仔路環海圖

十八世紀英畫家手繪的澳門與氹仔路環海圖

畫家和攝影師都喜歡創作,又或愛寫生寫實,拍攝實景,攝影師拍下景物,將影像留下,又或透過鏡頭,將現況攝取給予專家研究,以助城市發展,例如地理測繪,高空拍攝環境等。而在未有攝影術之前,上述一些相關工作,則會是由畫家代為,在數百年前,由畫師所繪的海圖,便刻下了潮水漲退,水位高低等記錄,昔日的畫家、繪圖員,他們既是藝術家,亦會是歷史圖案的記錄者。

不少歐洲畫家,曾在澳門寫生創作,彼等不少藝術作品,寫下了澳門昔日的風景文物,成為歷史的印記。在眾多的遊澳畫家中,最為大眾熟識的首推英國畫家錢納利,錢納利於一八二五年來澳門,至一八五二年在澳門去世,錢納利在澳門的畫作甚多,且樂於扶助後進,故成為當時中國華南沿岸最有影響力的西方畫家。

歐洲畫家寫生記錄澳門

正在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行的『豫遊之道』藝博館館藏展中,其中部分──『錢納利:亦師亦友』,展出了錢納利與其友人的畫作,包括曾隨錢納利學畫的英國商人威廉‧普林西(一七九四至一八七四)。法國畫家奧古士丁‧博爾傑(一八零八至一八七七),他於一八三九年逗留澳門十個月,大街小巷、民俗風情都是他寫畫題材,錢納利曾為其速寫人像,並互換輕作。蘇格蘭人扎托馬斯‧屈臣醫生(一八二六至一八九六),他於一八四五年來澳門,是錢納利門生兼好友。另一位是澳門土生葡人畢士達(一八二六至一八九六),亦是錢納利的學生,受中國傳統藝術元素影響,水彩畫和速寫為其獨特風格。

西方不少畫家都愛畫澳門人的生活現況,當中很多是以大三巴牌坊為背景,寫下了不少澳門民眾生活景象的藝術作品,彼等作畫時,聖保祿教堂與學院,已經過三次大火災,只餘下教堂的前壁,例如展覽中由德裔美籍畫家威廉‧海因(一八二七至一八五五)於一八五四所繪畫的『聖保祿教堂遺跡』,所見的是火災後的大三巴牌坊。至於未被焚燬前的聖保祿教堂與學院原本是何景象的?『豫遊之道』展覽中,兩位畫家寫下的珍貴畫作可見證。

聖保祿教堂原貌被記下

展覽第一部分『地誌畫:十七至十九世紀版畫』中,銅版畫『聖保祿教堂後山遠眺』,畫中左方清晰可見聖保祿教堂的鐘樓、主體建築、前壁頂部等。另外,畫中間位置似是聖安多尼堂,畫的左方也清晰畫出白鴿巢花園,此版畫的原作為英國畫家約翰‧韋伯(一七五一至一七九三),他在一七八八年所畫的,畫中透析了當時澳門城區景象,尤其是寫下了在一六零二年修建,遠東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天主教藝術建築──聖保祿教堂與學院,在火災被焚燬前的面貌。 

約翰‧韋伯的畫作,以遠觀去看聖保祿教堂學院的全貌,錢納利於一八三四年十月十八日所繪的水墨素描,則是從教堂下的石級向上望方向,正面畫下聖保祿教堂景象,畫作可清楚看見火災前的教堂(教堂及學院於一八三五年一月廿六日的火災被焚),完整的聖保祿教堂、鐘樓,以及聖保祿學院和教學樓、飯堂和收容所等沿坡建築,還有教堂前面七個臺階共七十七級石階。

西方世界了解澳門始於地誌畫

眾多西方畫家,先後在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以使節團成員身分曾到訪澳門,走進大街小巷和郊外,畫下了當時澳門景象,他們帶著澳門的記憶返回歐洲,其後這些畫作由歐洲出版商製成銅版畫或石版畫,作為書籍插圖,或透過刊物定期發表版畫插圖及遊記。

『豫遊之道』策展人吳方洲在介紹有關展覽內容時指出,地誌畫大多由西方使團隊隨行畫師、測繪師、地圖師或旅行畫家繪製,快速且真實地記錄地貌、地理、水文、街景、建築等資訊,這些西方畫師帶著對澳門的記憶返回歐洲,其後該些畫作由出版商製成銅版畫或石版畫作為書籍插圖,這也是西方世界了解澳門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