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穎晞關注顯榮里遺址文物價值

促當局公開考古發現成果

2021-04-15

【本報訊】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委員區頴晞昨午在委員會平常會議的議程前發言提出「關注顯榮里遺址之文物價值」。他表示,當局應公開顯榮里遺址的考古發現成果,並建立專題網站及講座。如證顯榮里屬「關部行台」遺址,更應重新審視其文物價值,以作適當保護。

近日,城市規劃委員會討論顯榮里五至七號地段的規劃條件圖,有委員從一份一八三八年的古地圖中指出,該處為清朝駐澳門官方機構「粵海關澳門關部行台」之範圍;文化局卻認為無法論證其確實地點,又指出曾在該地段內挖掘出過去舊建築物的地基及瓦片等。

區頴晞表示,由於相關地段位於「世遺緩衝區」內,文化局需要提交意見,「但當局在未有充分討論情況下,把文物的價值交由業權人決定,做法備受質疑」。

區頴晞提出,事實上,除了上述地圖,於乾隆十六年 (一七五一年) 成書的《澳門記略》及道光七年 (一八二七年) 出版的《香山縣志》也曾記載「大關」位置位於上述地段附近。續稱:「本澳曾有不少學者、包括文化局自身也曾對「關部行台」作出研究,並曾刊登於《文化雜誌》上,可見「關部行台」對於澳門歷史極具價值。」

有研究論述『唐人廟』位於地段附近

此外,建於一六三三年、毀於一七四七年的「唐人廟」教堂 (Igreja e Seminário de Nossa Senhora do Amparo) 遺址,也可能位處附近。從顯榮里、關前後街和大關斜巷的葡文名稱中的「Amparo」,大約能說明其位置和範圍,而上述《澳門記略》及《文化雜誌》之研究同樣論述「唐人廟」位於此地段附近。

區頴晞稱:「文化局稱在相關地段挖掘到舊建築物的地基,令人雀躍,有可能為『關部行台』甚至『唐人廟』的遺址,為澳門重大的考古發現。根據資料,文化局分別於二零零八年及二零一零至二零一二年間進行了兩次考古工作。」

二零零八年的考古工作,受時間和面積所限,只能發掘約三米乘五米的空間,成果曾刊登於《香港考古學會會刊》。研究發現該處在明末清初時有一間房屋,房屋拆毀後,土地於清末填平建成顯榮里五號。文章總結「這些聚落房屋與清康熙二十七年 (一六八八年) 在澳門關前正街和後街附近設立的關部行台可能有着密切的關係」。

北京專家應邀來澳研究認遺址或與『關部行台』有關

二零一零至二零一二年,此時顯榮里五至七號房屋已被拆卸,文化局邀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來澳,在研究聖保祿學院遺址的同時,也重新對上述顯榮里地段進行考古工作。其中一位參與考古工作的研究員,也認為顯榮里遺址或與「關部行台」有關。區頴晞指出,惟是次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聖保祿學院遺址的發掘,對顯榮里「關部行台」的考古發現幾乎沒有著墨,也沒有被發表,市民對於如此重要的考古成果一無所知。

「『關部行台』遺址對於澳門以至中國歷史上都極具價值,故此,本人認為當局應公開二零零八年、二零一零至二零一二年對顯榮里遺址的考古發現成果,如地基的測繪圖、相片及相關發現,並建立專題網站及講座,讓公眾能參與繼續研究,也讓市民能更好了解澳門歷史。」區頴晞提出,當局也應進一步研究相關遺址,如證顯榮里屬「關部行台」遺址,更應重新審視其文物價值,以作適當保護,以免遺址受到不可逆轉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