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734號
2021年04月21日
星期三
議員提應對日本排放核污水對澳食安影響書面質詢
市署:持續監察進口食品核輻射水平
2021-04-21
【本報訊】日本決定將福島核電廠積存的核廢水,在兩年後經稀釋後排落大海。直選議員梁孫旭表示,有必要敦促特區政府引起重視,做好風險防控。市政署稱:「持續關注事件,並在早年已對本澳流通及供應之日本產食品作輻射水平檢測,且列作常規性檢測項目之中,以確保本澳食品安全。」
前日,直選議員梁孫旭向傳媒發放標題為「就應對日本政府排放核污水對本澳食安的影響」的書面質詢。他提出,日本政府決定兩年後將福島過百萬噸的核污水排入大海。一旦落實,或將使全球海洋面臨核污染問題,對人類健康亦會帶來威脅,誘發諸如癌症等致命性疾病。此舉無視世界環境安全和人類健康安全,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更遭遇當地民眾強烈反對。
梁孫旭提出,日本的相關舉措可能影響本澳:一方面,澳門海域銜接太平洋,一旦有關核污水排入大海,經以時日,包括澳門海域在內的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域環境亦可能受到影響;另一方面,澳門每年從日本進口的食品僅海鮮産品就有數百噸,一旦因核污水引發食安問題,將對澳門食品安全和經濟發展造成一定挑戰。他表示,有必要敦促特區政府引起重視,做好風險防控。
昨日,市政署發出新聞稿表示,自二零一一年日本福島核事故以來,一直對進口食品中放射性核素水平採取嚴格的風險管理措施,並且在入口檢疫和市場銷售層面持續監察食品中的輻射水平。在二零二零年全年和二零二一年首季,分別抽取八百零二個和一百六十二個不同種類及產地的食品樣本進行輻射水平檢測,所有食品樣本均符合食安標準,暫未見異常。
市政署也指出,仍暫緩處理來自日本福島縣所有鮮活食品或動物源性食品的進口申請,故此澳門市場目前並沒有來自福島的水產等食品出售。另外,來自日本九個縣區的鮮活食品或動物源性食品,在申請進口本澳時,除須符合現行進口衛生文件要求外,亦須同時附有由日本當局發出的輻射監控聲明書及來源地證明,才可接納相關申請,並在進口時通過相關檢驗檢疫措施後才可進口。
早前,日本政府決定將福島核電廠積存的核廢水,在兩年後經稀釋後排落大海;廢水經過處理後,將主要包含一種叫「氚」的放射性物質。日前,香港傳媒「眾新聞」報道 (https://youtu.be/KdpuCVKe4bM),中國現存的四十九座核電機組,同樣都有將核廢水倒落大海。距離香港只有五十公里遠的大亞灣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氚」的排放上限,甚至比日本福島的排放標準高出十倍。
「眾新聞」也指出,根據內地生態環境部在二零一七年的一份批文,大亞灣核電基地共六台機組,每年的液態氚排放上限達到二百二十五兆貝克,是福島未來每年排放量的十倍。根據香港核電投資公司 (HKNIC)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大亞灣核電站的液態氚排放量平均為上限的百分之二十,即是約四十九點五兆貝克。若與日本政府訂出的標準比較,是超出一倍有多。
據《論盡媒體》報道 (https://reurl.cc/DvQVM5),綠色未來副理事長陳俊明表示,日本政府行為極不負責任、對全世界造成惡果。並提出,雖然短期內事件未必會直接影響澳門,但由於輻射放射性物質會持續幾十年,或最後都被受影響海域的魚類所吸入,而澳門市民就有機會吃到含輻射物質的漁獲。長遠來講,面對日漸增加由核能發電所產生的核癈料,最後人類都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