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2759號

2021年05月21日

星期五

風季雜談

颱風的命名

2021-05-21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熱帶氣旋名字列表 (2021年更新)

熱帶氣旋,港澳人習慣統稱為「颱風」。全球平均每年生成的颱風數以十計,其中以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生成的颱風最多,一般每年都有十多個至廿多個不等,大多集中在每年的五月至十二月間出現,有時候,不只一個颱風同時在區內出現。如此密集的颱風,若不是每個颱風都被配上一個名稱,我們就可能產生混亂。

大家都知道,每個颱風都有一個名稱,那麼,他們是怎樣命名的?又是誰為他們命名的呢?在今年風季來臨之際,我們就一起來「科普」或「溫故知新」一下吧!

據說,人們對颱風的命名早於二十世紀初已出現,其後不少受颱風影響的國家都有為颱風命名,不過,有關國家和地區對同一颱風的命名往往各不相同,一直都沒有一套國際標準和統一規範。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區為例,由於沿岸國家/地區眾多,在制定國際統一命名規則前,各國都有自己的一套颱風命名方式,導致混亂。

為了避免名稱混亂,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世界氣象組織(WMO)颱風委員會在香港舉行的第三十次會議中,決定從二○○○年一月一日起,對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來統一命名,以讓各國人民易於了解風訊,便於防風抗災。

這套統一命名規則是:預先制訂一批颱風名字備用,名字表內共收錄一百四十個名字,分別由世界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大陸、朝鮮、中國香港、日本、老撾、中國澳門、馬來西亞、米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十四個成員國/地區各提交十個。名字先以英文提交,各成員可根據發音或意義將名字譯至當地語言。一百四十個名字會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

當有颱風生成時,負責為颱風配上名稱的工作,則交由日本氣象廳東京區域專業氣象中心去做。當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時,日本氣象廳即根據名字表按序選出名字給颱風配上,並同時為該颱風附上一個四位數字的編號。編號中前兩位為年份,後兩位為當年生成的颱風次序。例如,二○一八年的第二十二號颱風「山竹」,其編號為「1822」。

颱風雖是惡劣的自然災害,但從命名表中所見,各成員國提交的名字大多都是花、鳥、水果、動物、人名、地名及該國美食、文化事物、神話人物等,大多是輕鬆和令人喜歡的事物,甚少具災難性或令人恐懼不安的含意。如中國提交的「悟空」、韓國的「洛鞍(燕子)」、日本的「天兔」、澳門的「煙花」、泰國的「玫瑰」、柬埔寨的「達維(大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