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需要減輕功課壓力、更要減輕整體負壓

2021-05-24

【特稿】「學生有做不完的功課」,這種慘況近年似乎稍有改善,但是,學生仍然有其一定的學習壓力,當然,學生有讀書及學習壓力是正常,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曾認為,本澳學生的學習壓力不是很大(沉重) 。學生及青年壓力,近年由於太多不愉快事件,特區政府還是正視起來,今年1月,成立跨部門 “以愛同行—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呼籲全社會共同做好生命守門員角色;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於5月6日表示,將於2021/22學年著力減輕學生功課壓力措施,落實完善功課和評核的指引和有關多元評核的專項評鑑,為學生減負減壓。學生需要減輕功課壓力、更要減輕整體負壓,關注質的成效比量更重要。

學生及青少年壓力問題,特區政府於今年1 月成立了跨部門 “以愛同行—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呼籲全社會共同做好生命守門員角色,以及開展入校的工作,與學校、教育工作者、駐校輔導員、家長、學生接觸,推廣生命教育、關注及跟踪高危個案,也透過與學校、家長,共同築起社區防護網。不少人將青少年、學生壓力的矛頭指向功課、學習,不能排除,功課和學習是學生的主要壓力來源,故此,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於5月6日表示,將於2021/22學年著力減輕學生功課壓力措施,推動過去一直存在的指引落實,完善功課和評核的指引和有關多元評核的專項評鑑,為學生減負減壓; 還提到,有每日/週功課跟進、測驗考試量指引;以及進一步推動多元評核取代傳統筆試評核,不少家長反映,子女的功課,特別是小學生、幼稚園生的功課近年有減少,過去曾出現的5-6樣功課/日,或週末週日6-8樣功課的苦況有改善,目前數量有減少,部份非主修科目(中英數以外)例如電腦有推行小組功課取代一定測驗次數,學生的功課量相對有所減少,但在背誦的科目,情況仍然有改善的空間,例如高小學生需要背誦艱辛苦澀的文言文或古詩,家長、學生都辛苦。功課和測驗可以視為適當的學習壓力,讓學生學習不至於太懶散,如何合捏好量,或更注重質?!應該更值得思考。

教青局局長老柏生也表示,「測驗考試次數越多不代表成績會越好,」主張推行有質量的評核,教育界值得深思。

日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