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776號
2021年06月10日
星期四
台灣疫情延燒恐致失業潮
學者指遏制疫情為優先
2021-06-10
【香港中通社6月9日電】(記者 鄭竣凱)台灣本土新冠疫情嚴峻,全台防疫升至第三級警戒後,嚴重衝擊民間消費,越來越多的民眾被迫進行減班休息(俗稱無薪假)。台灣“勞動部”8日發佈最新無薪假統計指出,目前有467家、5065人實施無薪假,為今年最高點。
根據統計,本期實施無薪假事業單位467家、實施人數5065人,與上期6月1日實施家數445家、實施人數4125人相比,增加22家、人數增加940人。
台媒引述人力資源學者辛炳隆評論表示,疫情短期無法恢復,這波無薪假浪潮只是“剛剛開始”;今年疫情衝擊的產業和去年不同,去年疫情主要發生在外國與境管,影響的是製造業、倉儲運輸業等大型產業,民生服務業在四、五月便恢復,甚至因報復性消費還有短暫榮景。
辛炳隆認為,今年疫情影響的是台灣本土,民眾不敢外出衝擊零售業、餐飲業;此類產業規模小,遇到不景氣可能直接關門或裁員、減薪,未來必須擔心的是失業潮。
對於民生服務業在疫情之下受衝擊嚴重或將引發失業潮,台灣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6月9日對香港中通社記者表示,無薪假浪潮是否會演變成失業潮的關鍵在於疫情是否繼續惡化,因此民進黨當局的當務之急就是盡可能遏制疫情的惡化,盡快全面施打疫苗。
儘管民進黨當局已經祭出預算約2600億元(新台幣,下同)的紓困方案,但是有許多“被放無薪假”的民眾表示,未能從紓困方案中受益,因為自己的工作是以排班時長計算工資,減少排班等於直接減少收入,將難以維生。
根據當局紓困方案,上述民眾可申請10萬元的勞工紓困貸款,但收入無保障的情況下更無法償還貸款。對此,林祖嘉認為,最好的方式應該是直接向有需要的民眾發放現金,貸款等紓困方式緩不濟急,發放現金的方式亦可附加上排富條款,使預算發揮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