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風險一直存在

梁亦好重申據各地疫情調整出入境措施

2021-06-15

【本報訊】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戴華浩提醒,不能排除隨時有携帶此病毒的人士進入澳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協調員梁亦好也表示,當本澳逐步恢復日常生活、經濟活動,風險一直存在,甚至一直增加。對於市民不滿政府仍未限制出入境,梁亦好重申,當局一直根據不同地方的疫情改變,調整出入境措施。

在昨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新聞發佈會中,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戴華浩主動提出,近期在廣州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是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定名的Delta變種毒株,該毒株最初發現於印度,具有潛伏期短、傳播速度快、病毒載量高的特點。

「是次疫情和以往最大的不同是病毒的傳播力強,可通過一頓飯或短暫的非直接接觸傳播。」戴華浩表示,廣州是次的Delta變種病毒感染雖由一位長者開始,卻可在短短一星期內出現三代感染。他提醒,Delta變種病毒已在本澳第五十一例確診者身上發現,而澳門和廣州、佛山地區相鄰且人員來往頻密。續稱:「不能排除隨時有携帶此病毒的人士進入澳門。」

戴華浩提出,市民有必要準確掌握和記錄自己的行蹤,以便及時發現和可疑感染人士的接觸情況,好能配合當局的流行病學調查。「現刻的澳門,疫情可能隨時發生,病毒感染的風險無處不在。」戴華浩再次呼籲,尚未接種疫苗的市民應盡快預約接種。

關於一名在食肆工作的外僱被列為廣州確診個案的次密切接觸者,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協調員梁亦好坦言,今次是好彩,相關外僱僅是接觸到密切接觸者。並稱:「澳門現時的疫情雖然比較平穩;但是,風險依然存在。尤其當本澳逐步恢復日常生活、經濟活動,風險一直存在,甚至一直增加;所以,市民必須盡早接種疫苗,減低自己受感染的風險,保護家人,幫助建立社區免疫屏障。」

記者再次提出,市民見到近日的情況,都覺得本澳的風險很高。然而,政府仍未限制外地僱員,以及不必要跨境的人士每日進出澳門,可預期近乎必然出現確診個案,甚至社區爆發,有市民對此感到不滿。

梁亦好表示,要將風險降到最低,最簡單、最安全的方法是「自己圍起自己」,所有人不出境也不入境;但是,需要考慮市民生活的需求、經濟活動的開展。「自己封著自己到何時?我們要平衡。」梁亦好重申,一旦發現某地的風險上升,當局便會相應地提高針對該地的出入境檢疫措施;例如:最近要求所有往返廣東、澳門的人士,從原有七天改為須持有四十八小時內的核酸檢測陰性報告。

「以上措施便是風險控制的其中一個重要手段。當風險越來越高,當局會增加其他手段,包括:要求接種疫苗的人士才可以出入境,這是不排除的。」梁亦好強調,任何措施一定要實際可操作,減少對市民生活上的影響。她也提出,要回想市民去年完全不能返回內地辦事的狀況,並作出相應的平衡。

橫琴口岸臨時核檢站明日運作

另外,戴華浩也公布,衛生局與南粵醫療科技合作,將於橫琴口岸開設臨時核酸檢測站,以方便由橫琴口岸入境的人士;該臨時核酸檢測站將於星期三開始營業,時間為下午二時至九時,收費每次七十澳門元,每日服務名額為五百個,當局將視乎實際需求增加檢測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