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783號

2021年06月18日

星期五

澳門戲偶館紮根路環

望促藝術成為路過日常

2021-06-18

各種不同的藝術都可以在這裡進行分享

戲偶館預留了空間作展演及製偶用途

戲偶館也接受文化產品寄賣

戲偶館地面一層為水吧,也可進行講座,婷婷和趙七常在此工作。

戲偶館內展出另類劇場過去曾製作的戲偶 『海盜婆』

澳門滾動傀儡另類劇場行政總監趙七(左)、藝術總監…婷(右)

位於路環的「澳門戲偶館」自2021年3月開幕,旋即引起多方關注,台灣的表演藝術報導月刊《PAR表演藝術》也有介紹,並以(澳門)「離島地區唯一表演場館」為題。「這裡的mission statement(願景)是『讓藝術成為路過就會遇到的事』。」戲偶館負責人之一、滾動傀儡另類劇場藝術總監林婷婷說。曾留學捷克,深受當地戲偶館如Minor Theatre啟發,她與擔任行政總監的趙七也希望澳門能有類似的地方。拿起戲偶館的藍圖小冊,婷婷向記者介紹:「這就是我們這幾年的vision board……為甚麼澳門不能有呢?」

路環氛圍孕育創作

「澳門戲偶館」位於路環市區的客商街,由本地藝團「滾動傀儡另類劇場」(下稱「滾動」)自資經營。共三層的老房子,地面層是水吧,開門迎客,除展示多種戲偶之外,也可舉行分享會,也接受文藝產品寄賣;另外兩層則為製作戲偶、展演、工作坊的空間等。3月開幕時,藝團在此舉行了《Lone Together‖獨在一起》「我們的故事」偶物編作劇場系列工作坊實踐演出;4月,戲偶館籌辦了素食市集;5月,藝術節的延伸活動、有關台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紀錄片《紅盒子》的放映,也是在戲偶館進行。

活動多多,主理戲偶館林婷婷和趙七表示,希望能「讓藝術成為路過就遇到的事」,也希望偶戲在澳門可以空間發展。問及扎根路環的緣起,二人表示,藝團原於澳門半島租用工廈單位,後來因為朋友介紹,於是在2018年遷入路環,更立即愛上這社區氛圍。「現在說人情味好像很貶義,但這裡真的很有人情味。」婷婷笑道,「想不到(現時)仍然會有街坊不斷送東西來,看到我們年輕人來又很開心,不只歡迎我們,還歡迎我們的學員,常送我們汽水、水果,大家都很開心。」

在未有戲偶館前,婷婷和趙七在路環經營的地方名為「路環藝文空間」。由於沒裝冷氣,大門常會打開,街坊們於是常自自然然地走進來聊天,婷婷也因此收集到很多路環故事,之後更以此創作出偶劇《海盜婆》。「慢慢覺得這裡很好,很是創作的節奏。有時去了別處出差再回來,都覺得澳門沒地方令我很想回來,但一入到路環就整個人都舒服了,覺得這裡是我想回來的地方。」「很難的……在澳門咁多年一直在問是去還是留,在澳門人人都叫你有機會就走,很難找到一個地方你可以安頓下來,覺得每日回來,這裡有事在滋長、在給你力量,不論你有否做到甚麼。」

同時,因為路環相對位處郊區,參加工作坊的學員也可以更集中精神創作。「我們自從來了以後有種想法是『一日做一件事』。」趙七說,「我們在捷克也是這樣。如果在澳門(半島),可能我現在來上一個工作坊,然後要趕着去哪裡,會很忙。但來到,基本上之前不能安排甚麼,之後不能安排甚麼,一天只做一件事。」婷婷補充:「即使有些很忙的,早上做完工作下午再過來,晚上又要去別的地方,但他們來到後會安定下來,會更準備好去創作發想、吸收。這很重要,如太趕,我們怎教都沒有,因為沒時間靜下來吸收。」

成立戲偶館 望促藝術成為日常

趙七指,想要成立戲偶館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有感發展來到瓶頸。當時「路環藝文空間」的租約將要結束,適應了路環的他們覺得澳門半島的工廈回應不了他們的需要,剛好附近有空間出租,於是決定租下,成立戲偶館。「我們劇團要繼續發展亦需要一個地方去聚一些人一起走,沒法一直只有我倆走下去。我們要找一個長遠點的地方,也是想在路環。剛好這裡放租,我們就租了下來。」婷婷也分享,現時政府的場地只能排練,不能用作製偶,故一直希望能有空間製作兼排演,自己也是來到路環後因有空間而多開了實踐班。「租完一輪(幾小時)後,如要把東西帶走會想死!」她苦笑道,「只是收拾道具已想死,還要收拾工具、器材……做偶物如沒地方做製作,就不要說在推動這藝術形式。只是給你錢做項目,其實推動不了甚麼藝術形式的發展,只可以存在一下、吊一下鹽水,很表面的。」

婷婷形容,記得2016年把《巴勒斯坦大飯店》帶到澳門藝穗節時,生於巴勒斯坦難民營的導演阿比將曾分享,難民營叫作 “Emergency Camp”,她有感,在澳門,除文化中心外,藝文空間都是 “Emergency Camp”。「我們一直是難民,這些空間是shelter(避難所)。根本是水泥地,怎去播種?能種甚麼人?這樣你怎去深耕?大家都去香港、台灣發展。你有甚麼可能發展藝術?」

2021年5月,「滾動」與台灣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的主辦單位「思劇團」聯合策劃「駐村藝術家計劃」,邀請最少兩隊(個人或組合)本地或國際藝術家進駐澳門戲偶館,於路環市區進行為期三至八週的駐村文化觀察,研究、理解在地文化和特色。「滾動」期望,作品內容與路環的文化元素連結,以不同藝術家的視覺和方式,察看已被習以為常的土地及環境,也希望透過計劃協助藝術家起動及滋養作品,提供行政、宣傳及階段性呈現的協助,讓藝術家可以一步一步發展其創作,並作為藝術家未來到台灣或外地交流的橋樑。

他們又希望,戲偶館能成為較種子式的平台,功能較全面的,能讓藝術成為路過就會遇到的事,而不只是“Emergency Camp”。「我們覺得這地方不用局限在表演藝術。它就是路氹區的藝文空間,而且是複合式的。」建築、電影、插畫……各種不同的藝術都可以在這裡進行分享、講座,互相產生連結,故事也由此而生。但計劃的進行並不順利。2020年1月甫開始租約即遇上全球疫情爆發,表演設施需要暫時關閉,藝文界近乎停頓,從業員收入都大幅減少。「滾動」在追趕各個表演計劃與防疫政策更改的同時,二人還需要應付戲偶館的開支與籌備工作。戲偶館最後於今年3月方才開幕。林婷婷和趙七透露,戲偶館的首年投入約90萬,都是自己的積蓄,而後續因為種種原因,可用作支援戲偶館以後營運的資助也不多,只能勉力經營。

「我們那天才在說,我們付出了很多錢,我們得到了甚麼呢?我們得到的是很多很intangible(無形)的東西,唯有這樣先安慰自己。」趙七苦笑道。

但為街坊們而言,在「滾動」紥根路環、經與婷婷和趙七日夕相處後,慢慢也對他們的工作產生了解,由「你哋唔使返工㗎咩」變成會留下與他們相關的報道。「有時他們仍會說是『文創』,」婷婷笑道,「但我會立即更正說『我們做藝術的,不是文創』,哈哈。」一些住在路環其他區的居民知道這空間後也會來看演出。「路環、氹仔區、海蘭、金峰南岸或蝴蝶谷會有很多人來買餸,路過時會來『八卦』一下,裡面有些是其他範疇的文化人,或城規等等其他範疇的,他們以往可能都不會跨界去接觸藝術範疇的人,但我們一聊就一見如故,可能喝杯甚麼就聊了一小時,就很容易識到朋友,告訴他們有演出。」

「最關心這地方的都是街坊,」她說,「無論是老街坊還是老外街坊。知道有這地方,大家都覺得不錯。在前線就會常聽到這些願景。插畫的會想在這裡搞活動,很多人都希望有這些事發生,但一直沒有人推動這些事發生。」「令藝術成為路過就會遇到的事——我覺得路環有一個氣氛能令這事發生。『路過就能看見』,我覺得這比做一百個製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