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增一零四例新冠本土確診

慈濟基金會向台當局申請採購五百萬劑BNT疫苗

2021-06-24

【香港中通社6月23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施鑫岳)台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3日通報,新增104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均為本土病例,新增24例死亡。全台疫情三級警戒須第三度延長,至7月12日。專家指出,要在建立完整防疫機制和提高疫苗接種率兩方面達標,疫情警戒方有機會降級。

台灣新增確診病例經過連續2天低於100例後,又回升至百例以上。

當天新增的104例本土病例,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10日至22日。新增的24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80多歲,死亡日介於6月13日至21日。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台灣地區累計14260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包括13041例本土病例。確診個案中累計599例死亡。

台灣三級疫情警戒三度延長

台灣這波本土疫情暴發後,全台自5月19日進入三級警戒,包括休閒娛樂場所關閉、宗教祭祀場所全面停止進香團與遶境活動、寺廟教堂活動採實名制、校園停止開放、社團禁辦交接活動等。期間疫情未見明顯消退,三級警戒經兩度延長至6月28日。

指揮中心當天宣佈三級警戒第三度延長至7月12日。指揮官陳時中稱,跨區域傳播事件仍然存在,社區感染風險尚未消除,因此決定延長,希望全民共體時艱,再忍耐兩週。

台灣實施三級警戒至今,民眾減少在外活動、自主封城,新增確診病例數近期開始出現下降,疫情看似有和緩趨勢。外界高度關注何時可降級,恢復相對正常生活,擔憂三級警戒持續下去恐百業蕭條。有學者指出,若三級警戒延長到9月,台灣內需、服務業將受到嚴重衝擊,經濟增長率會減少1個百分點,不可能實現當局“保五”的目標。

專家析兩條件尚未達標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當天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訪問時分析,三級警戒延長有兩個原因。首先台灣疫情目前社區大流行已控制住,但小範圍群聚感染事件仍頻發。而指揮中心直到最近兩週才開始推廣快篩,尚未建立起完整的防疫作業流程。

第二個原因是台灣疫苗接種對象是按照風險等級排序,目前第一類至第六類對象已接種第一劑疫苗者達50%以上,但屬於第七類的維持社會正常運作人士及第八類的65歲以上長者接種率仍然很低,距離群體免疫仍有大段差距。

陳秀熙認為,在三級警戒延長的這段期間,若能配合快篩建立完整的防疫機制,針對小範圍群聚感染事件進行精準消滅,阻斷社區傳播鏈;同時將第七類和第八類合計近300萬人的疫苗接種率提高到至少50%,7月12日疫情警戒有機會降級。

疫苗採購是在與時間賽跑

台北消息: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代表23日前往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遞交採購500萬劑德國BNT新冠疫苗申請。

慈濟基金會表示,為協助台灣民眾能儘早普及施打新冠疫苗,透過海內外慈濟人士多方管道及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備妥前期相關申請文件,近日在疫苗採購來源上獲得初步進展,依當局相關法規與作業流程提出輸入申請。

慈濟基金會強調,有關慈濟對疫苗取得,從台灣疫情開始嚴重即與有願意提供疫苗者洽談。及時足夠的疫苗是刻不容緩的議題,疫苗採購是在與時間賽跑。期待盡快獲准購入疫苗給民眾施打,協助民眾脫離疫情陰霾,盼台灣早日恢復健康生活與正常經濟活動。

不過,對於慈濟是直接向德國BNT洽談採購,還是向大中華區總代理上海復星醫藥集團洽談採購,慈濟基金會僅表示,遵從國際商業交易流程來辦理。

民調指近九成人要求『自選疫苗』

台北消息:中國國民黨23日公佈民調,6成5台灣民眾擔心短期內未能輪到接種疫苗,近9成認為民眾應對接種的疫苗有選擇權,超過8成堅持台產疫苗必須完成三期臨床試驗,才能開放施打。

國民黨當天召開記者會,公佈疫苗相關議題的最新民調,結果顯示有48%的民眾對於台產疫苗沒有信心,有80.3%的民眾贊成台產疫苗要完成三期試驗。

對於是否贊成當局應該進口足夠的國際認證疫苗,讓民眾自由選擇打台產疫苗或進口疫苗,民調顯示有87.9%民眾贊成;同時也有64.7%民眾擔心疫苗數量不足,短期內打不到疫苗。

與會的台灣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舉德國CureVac疫苗研發案為例,強調三期試驗的重要性。王任賢認為,CureVac疫苗為在第三世界國家販售,以壓低疫苗中mRna(信使核糖核酸)含量的方式壓低價格,儘管該疫苗在抗體反應方面表現尚可,但到三期臨床試驗就發現其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台產疫苗必須經過三期試驗才能了解其真實效力。

另有高達75.7%的民眾認同“台灣暴發本土疫情是因為航空公司飛行員和服務員隔離期間縮短到3天,加上打疫苗的人太少”。國民黨強調,民眾壓倒性認為縮短空乘人員隔離期的錯誤決策和疫苗施打率不足,是導致台灣疫情轉趨危急的主因,呼籲民進黨當局別再意圖掩飾真相、推諉卸責,才能避免疫情持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