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813號

2021年07月23日

星期五

曉明歷史珍藏展

2021-07-23

曉明學生校服是教育事業的回憶

曉明昔日教科書

展出的六十年代曉明畢業證書

六十年代的曉明學生證

曉明校訓『行仁以義』以愛心為本

曉明校友師生情誼深,經常聚首話舊

范桂芳修女與一眾昔日曉明學校修女出席曉明校友聚會

六十年代中一群曉明學生參與學校活動時拍照留念

在澳門博物館內展出的『回歸愛的教育——澳門曉明學校歷史珍藏展』,展覽展期至十月三日。展品內容反映了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澳門的人文面貌,承載著該校的師生回憶,也記載著創辦人的辦學理念,以及學生們的刻苦發奮求學精神。前曉明學校校長范桂芳修女表示,感謝各地許多的曉明校友,願意為學校捐獻出自己珍藏幾十年的物件,展品展現出一個立體的曉明,真實的曉明。有參與籌策是次展覽的曉明校友表示,展覽並非表揚,是將在曉明學到的愛人、愛主、無私奉獻的精神,向社會表達。

展覽分為四個部分,『校園遺風』介紹昔日校舍、設施及學校發展歷程;『教學園地』展示當年的課本、學生筆記、功課簿,以及勤工儉學所完成的勞動作品和藝術作品;『青春印記』展示當年的運動照片、獎狀、畢業證書和紀念品;最後是『愛的真諦』展示各類活動照片和師生間通信,見證校園內外恆久的師生情誼。

辦學理念無私奉獻

澳門曉明學校創辦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當時有大量由中國大陸湧入澳門的難民,很多貧困家庭兒童難有機會接受教育。於一九五二年,瑪利亞方濟各傳教女修會、波蘭籍的平靜修修女在教會支持下,創辦一所為貧困女童提供免費教育的學校,先在燒灰爐購置一幅土地及一座兩層高舊樓,樓下作為校舍,樓上用來安置由大陸來澳避難的修女。

平修女在由上海來的范桂芳修女協助下開辦學校,並親到當時澳葡政府安置難民的青洲區招收學生,學校除向小孩教學,提供書本、校服外,亦供應簡單的午餐,以及向學生家庭派送美國來的救濟品,原計畫招收四十名學生,後因收生增多,在空地蓋棚做校舍,將養豬棚改為學生宿舍,至五三年;收生已由初期的八十人增至三百人。稍後有來自山東的魯文鳳修女協助辦學,並擔任校長,范修女擔任訓導主任,負責教數學、地理、美術等學科。

為貧困兒童提供免費教育

一九五四年,學校正名為『曉明學校』,學校以愛心教育為基本,曉明校訓──『行仁以義』,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儒家學說:仁者,含有愛、含有親、含有禮。發心由『仁』,正行從『義』。

一九五五年,在陸毅神父的協助下,獲羅保博士Dr. Pedro José Lobo(1892-1965)捐款七十萬元以興建新校舍,並指派一位剛從葡國畢業回澳的學生擔任建築設計工程師。一九五七年,澳門政府將位於新填海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的一幅面積五千一百一十平方米土地免費批予教區作教育用途,該地段原規劃作澳門警察學校。曉明新校舍於一九五七年初動工,一九五八年落成啟用,校方正式註冊為『曉明中學』,先辦初中,後辦高中。新校舍呈十字型平面,充滿歐陸色彩,校舍樓高兩層,頂端有聖母像,象徵莊嚴守護這座女子中學,像下寫有『曉明之星』四個字。

行仁以義愛為中心

曉明中學於一九六一至六二年增建三樓,以滿足寄宿學生需要,一九六七年至一九六八年校舍新翼落成。學校象徵式收取學費及寄宿費,若家貧學生或成績優異,可獲免費或半費,有些貧困家庭子弟無機會上學讀書,平修女會安排由貧困的寄宿生在放學後教導她們,或聯絡家長上門教學,冀能達致『幼有所學』,貧困學生有機會以半工讀方式完成學業。

一些舊校友稱,當年任教曉明的老師不計酬勞,甚至有義務教學,當時無完善的教學制度,而曉明的教科很全面,中、英、數是基本,有文言文,常識,尺牘,詩歌,古文等。學校的設施與其他高水準的學校相若不缺,學校的教育方針是傳播愛的教育,『教學不是求分數』,不會特別注重學分。學校對德育培訓重視,同學們有很好的合作精神,學校如同大家庭,遵從平修女教導,以生命影響生命。不少同學在畢業後雖各自有其生活,但常會相約聚首,盡量抽空出席校友會活動,校友們情誼恆存。

有曉明校友表示;就讀曉明對人生影響很大,很正面;不少校友日後都加入教育工作,毋忘校訓,秉承修女的仁愛精神,做個有愛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