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819號

2021年07月30日

星期五

澳年耗一億個塑膠袋

環保工作仍需再下一城

2021-07-30

本澳仍年耗超過一億個膠袋

受訪者對環保政策意見(截圖自群力智庫有關問卷)

普遍市民習慣自備購物袋

有意見希望加快限制攪伴棒

飲管將是下一步受管制對象

《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自 2019 年 11 月 18 日正式生效,此法律生效前,本澳每年消耗超過4.5億個塑膠袋,膠袋收費實施1年半以來,本澳的塑膠袋使用情況有沒有改善?群力智庫於今年6月中進行的「澳門居民環保工作現況跟意見」問卷調查中發現,本澳的塑膠袋消耗量相比該法律實施前有所減少,減幅達到3/4,不過,本澳的膠袋消耗量仍然驚人,推算每年仍消耗/產出超過1億過膠袋。

《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生效

塑膠製品的出現,包括一次性、即棄產品的出現,為用戶帶來不少便利,也有利了部份的營商,例如外賣食品方便、零售行為等,但塑膠製品的過度使用,引起了全球環境污染問題,微塑膠粒污染問題,早是世界多國、國際性環保團體、生態團體等關注;塑膠產品分解/降解過程中,微塑膠會對環境及海洋、水質造成污染,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過去有調查發現,深海的海洋生物體內都驗出有微塑膠粒,也曾有研究指,每名成人每周在不自覺中約攝入5克微塑膠粒,約等於一張信用咭的重量及份量。環境問題迫在眉睫,澳門不能獨善其身,故經過多年研究、前期工作、宣傳教育等鋪排後,正式於 2019 年 11 月 18 日《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生效,對市面上大部份零售行為實施膠袋徵費;推行經過1年半,市面上的膠袋徵費是否達到當初預期目的?「澳門居民環保工作現況跟意見」問卷調查可告知一二。

群力智庫於今年6月中進行的「澳門居民環保工作現況跟意見」問卷調查,共回收1090 份有效問卷,受訪對象由18-65歲以上,藉調查了解受訪者日常是否有進行環保行為、不便程度跟成效評估;對禁止進口及轉運一次性發泡膠餐具至澳門意見;對推出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飲管意見;對推出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攪拌棒意見及對澳門未來環保工作的意見。

就受訪者平日環保工作方面,調查發現情況一般,有進步空間。

市民的生活中,不少行為會涉及一次性、即棄塑膠製品,若可以自備一部份,由源頭開始減少使用,會對減廢起很大作用。市民有否自備習慣?在自備環保袋、食物盒、餐具及水樽、身體力行減塑減廢方面,市民最普遍的習慣是自備購物袋,有 65.32%受訪者表示會自備購物袋外出;其次為自備水樽,有 57.28%受訪者;第3為自備食物盒,有 39.54%受訪者;最少為自備餐具,僅 36.15%受訪者會自備。

每人每週平均使用最少 4-5 個膠袋

自備了購物袋,在零售消費過程中,理論上,對膠袋的消耗應該會大幅減少,實際又是否如此?就受訪者過去3個月每週使用膠袋數量方面,調查發現不到1成受訪者有此情況,過去3個月從未使用的僅 102(9.36%)人,使用 1-2 個的有 179(16.42%)人,使用 3-4 個的有 253(23.21%)人,使用 5-6 個的有 301(27.61%)人,使用 7-8 個的有 170(15.6%)人,使用 9-10 個人有 47(4.31%)人,使用 10 個以上的有 38 人(3.49%)。

積少成多,聚沙成塔,若 10 個以上保守以 10 為計算,1090 名受訪者每周使用膠袋總數,保守估計最少為 4436-5386 個膠袋,即每人每週平均使用最少 4.07-4.94 個膠袋,每天使用最少 0.58-0.71 個膠袋。全澳1個月推算是29萬個至35 萬 5 千個膠袋,1年的量突破1億個,調研單位指,加上外僱人士、旅客,估計澳門每年使用的膠袋總數會更多,相關數值是嚴重低估所作出的估算。數量就變得不細,不過相比膠袋徵費實施前,年耗4.5億個膠袋,膠袋使用量在推算上,大大減少了3/4有多,可以說政策對膠袋的使用量下降,有一定成效。

外賣盒是塑膠製品棄置的另一個大源頭

本澳勞動人口眾多,外食族,特別是午餐外食族不少,部分打工仔、市民是長期外賣一族,外賣餐具的規管和對於源頭減廢、減塑有重要作用,在涉及外賣的一次性即棄餐具和相關產品政策,值得再加大力度宣傳,以及思考如何將效益擴大。除了膠袋徵費,環保局亦製定了其他政策,包括自今年1月起實施禁止進口及轉運一次性發泡膠餐具至澳門,就受訪者又是否知道此政策?調查結果顯示,545 人表示知道該政策在今年1月實施,同時亦有 545 人表示不知道該政策在今年1月實施,百份比分別各佔 50%,反映有關政策仍需要進一步宣傳,免政策帶來反效果,以膠袋徵費為例,在實施之初,有外賣配送平台將每一項外賣食品飲品各配套一個膠袋,有市民反映,一份外賣,膠袋費4、5元,又3、4個外賣餐具,外賣碗、飲品、湯,還有一次性餐具,即使可以選擇「走飲管」,一個外賣的塑膠浪費量不少,餐具、膠袋,一餐用上最少數個塑膠產品,自覺不環保,但工作所需無法堂食,有部份食店線上下單後無法親身到店提供餐盒、膠袋,變相「局住」浪費。

市民評分環保政策僅合格

近年,環保局針對一次性/即棄塑膠產品作出針對性政策,除了2019年11月推行的膠袋徵費,今年1月起禁止進口及轉運一次性發泡膠餐具,還計稍後對一次性餐具和膠飲管的使用進行規範,多種環保政策,市民的評分又有多少?

針對自備環保袋、食物盒、餐具、水樽,少用膠袋跟實施禁止進口及轉運一次性發泡膠餐具至澳門,對改善澳門環境的效果,調查分別以完全無效(1)、無效(2)、一般(3)、有效(4)、非常有效(5)要求受訪者進行選擇。結果顯示,最高分項目為少用膠袋(3.46),其次為自備水樽(3.44),第3為自備環保貨(3.39),其分別為實施禁止進口及轉運一次性發泡膠餐具至澳門(3.37)、自備餐具(3.33)、自備食物盒(3.3)。

日前環保局表示正計劃於明年推出限制以下一次性不可降解飲管跟攪拌棒,因此是次調查亦向受訪者了解是否知道有關訊息,調查結果顯示,知道正計劃於明年推出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飲管的有 534 人,為 49%;知道正計劃於明年推出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攪拌棒的有 450 人,為 41.28%。

對實施禁止進口及轉運一次性發泡膠餐具至澳門、推出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飲管、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攪拌棒的支持度;實施禁止進口及轉運一次性發泡膠餐具至澳門獲得的支持度最高(3.4),其次分為推出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飲管(3.36)及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攪拌棒(3.35)。

反映出,部份環保政策未獲得十分高的評分,局方需要了解原因,以提升政策的成效及認受性。

受訪者希望未來加強垃圾分類

就受訪者認為政府未來應進一步推動哪一方面的環保工作方面,最多的為加強垃圾分類(40.55%);第2分別為加快推出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飲管 (37.25%)跟加快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攪拌棒 (37.25%);第三為推動使用天然氣(36.79%);其餘分別為推動使用電磁爐(35.6%)、推動使用電動車輛(33.03%)、加強電池回收(32.48%)、加強廚餘回收(29.82%)。

加大推動環保工作「生活化」

群力智庫認為,受訪者認為最能提升環保成效的項目及有6成半受訪者會自備環保袋,反映出政策滲入生活化會成效較高,因此認為,關鍵是了解受訪者使用膠袋的原因,並建議政府持續作出了解,再根據結果作出改善,以進一步減少社會使用膠袋。另外建議,膠袋徵費政策已實行多年,政府應適時進行檢討,包括徵費的成效是否到達政府及社會預期,是否有需要進一步調整或延伸到紙袋收費,以及社會昔日備受關注的費用用途等,希望政府適時檢視問題,向社會及業界諮詢,讓政府有民意基礎下落實。

環保工作生活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工作,如能方便居民攜帶,將能夠進一步增加成效,群力智庫指出,現時政府已落實進行有關工作,建議政府可以進一步研究推出「一體式用具」,並加入更多未來需要環保工作生活化的用品,例如環保飲管跟攪拌棒等,相信有助環保工作生活化的工作推動。至於其他環保政策,如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飲管跟攪拌棒工作亦應該加快推行,讓之成為繼今年1月實施禁止進口及轉運一次性發泡膠餐具之後的環保政策之一,不過,這措施除了要考慮到如何執行外,需要評估對居民的不便程度跟接受能力;繼而再進一步了解社會對分類回收的意見,進一步推動垃圾分類回收, 建議研究以 A 區作為試點,在規劃新城 A 區時考慮加入更多環保元素,方便 A 區居民進行分類回收,汲取經驗以便未來澳門都市更新時能夠進一步應用,以及研究推動加大推動電力及天然氣等環保能源,令到整個社會規劃能夠跟環保工作互相結合。

盡快出台新五年澳門環境保護規劃

新五年的澳門環境保護規劃仍未出台,群力智庫促請,儘快制定並落實澳門環境保護規劃新五年規劃具迫切性,尤其調查中提到的環保宣傳推廣工作力度不足,社會認識不多的問題上,政府應在未來工作中加入相關改善建議,例如透過學校宣傳次數,或是參與環保工作指標,以明確顯示社會在推動新五年規劃時,社會認識跟參與率的改變,以顯示相關工作具實際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