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2837號

2021年08月20日

星期五

抗疫疲勞

防疫一年多 市民都累了

2021-08-20

市民出現不同程度的防疫鬆懈

特區政府對防疫工作不鬆懈(新聞局相片)

超市商場及食肆在疫情下要求進入客人要出示綠碼

香港紅十字會認識抗疫疲勞圖文包(自香港紅十字會網頁)

衛生局提供抗疫資訊(新聞局圖片)

本澳首宗新冠肺炎始現於2020年1月22日,確診患者為來自武漢的一名女商人(旅客),是本澳第一宗境外輸入確診個案,隨後陸續出現由於在內地感染以及相關密切觸者的感染個案,以及境外回流人士的輸入性個案;今年8月3日本地1家4口確診新冠肺炎個案,感染Delta變種病毒,全城進入即時預防狀態;8月4日早上9時起,全城開展一連3日的全民核酸,全城風聲鶴唳; 首輪全民核酸檢測結果,欣然地所檢測的71萬多個樣本全部呈陰性; 患者一家在發病但未確診前的社區足跡眾多,未有造成社區感染,有意見歸功於居民防疫意識高,政府過去一年多實施的抗疫措施以及向社會灌輸的防疫意識植根市民腦海,大大降低了社區感染源; 但是,不是少市反映,市民的防疫意識有鬆懈,甚至出現抗疫疲勞!現防疫缺口。

抗疫超過五百天

截至2021年8月11日,本澳累63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當中57名患者已康復出院、無人死亡,其中58例為境外輸入個案,5例為輸入相關個案。自2020年本澳出現首宗輸入性個案,特區政府當時隨即因應疫情防控,推出了相應的抗疫措施,包括提供保障口罩供應計劃,至今售出數億個口罩,在去年全球抗疫物資短缺的時刻,大大減低了市民由於無法自行於市面購買口罩而無法戴上口罩抗疫的風險;還有對博彩娛樂場、第二類營業場所,如卡拉OK、酒吧、桑拿浴室、美容院、戲院等暫停營業15日的措施,不少食肆也暫停堂食、只提供外賣;市政署轄下的市政公園、燒烤場、兒童遊樂設施一度關閉,以減低人群聚集的傳播風險,也要求乘坐巴士/的士人士需要戴上口罩,進入公共場所及政府部門同樣要求戴上口罩等; 同時亦全天候透過公益廣告,呼籲市民勿眾集、戴好口罩、勤洗手,非必要勿外遊等訊息,展開鋪天蓋地的宣傳,讓市民時刻緊記,防疫意識及工作勿鬆懈。隨著去年中內地疫情有緩和,部分市政公共休憩設施、燒㘼場重開,公共泳池實施取籌限制人流;至於珠澳的出入境以及經空路入澳的措施,都因應內地與澳門,特別是廣東省、珠海/中山疫情而作出適當的調節,通關人士需要持有效核酸檢測陰性結果,不同疫情風險時期,出現最短需持12小時核酸檢測陰性結果,最長時期不超過84小時(7日),做好入境管控。還有今年2月起,分階段為市民提供全民新冠疫苗接種,透過多方面措施,以有效做好各項防措措施。

市民對抗疫早已出現鬆懈

8月3日一家4口本地確診個案公布後,涉及的地方實施了紅碼和黃碼區的分區管控措施,對於接觸確診者人士,包括同一大廈居民、確診人士發病但未確診前曾到訪的社區活動場所人士,按照感染風險評估作出相應的醫學觀察、3日兩檢或其他的監察、追踪,確診者曾到訪的多個場所,包括工作場所、曾到訪的餐廳、公共及社團服務、電訊供應商、超市、銀行場商業場所,都有進行消毒,以防一旦有個案流入社區,第二類場所再次關閉15日,唯由於源頭不在博彩娛樂場,在於患者的社區活動軌跡,故沒有要求博彩娛樂場暫停營業,集中管控相應人群及場所,以最大程度減低社區傳染源,受牽連的黃碼及紅碼人士,累計多達1500人。

該4宗個案後,社會風聲鶴唳,不少商業場所嚴格執行起防疫措施,例如查看進場人士健康碼,必需持綠碼才能通行,顧客若要到食肆堂食也需要出示健康碼,部份連鎖快餐店要求外賣客人都需要出示綠碼,食肆和零售場所人流銳減;在巴士上不停廣播:黃碼及紅碼人士不能乘坐公交,社會的防疫氣氛變得嚴峻起來;但另一邊廂,仍然有市民闊佬懶理,口罩都戴不好,情況令人憂慮。

去年中至今年6月廣東疫情一波前,本澳的確診個案以回流、入境人士的輸入性個案為主,在相比其他疫情中高風險地區,市民普遍感到本澳比較安全,社區風險較低,所以部份市民對於抗疫早已出現鬆懈,甚至有抗疫疲勞;在1家4口確診個案公佈後,不少市民致電電台節目,坊間有市民即使在今波疫情下,仍未感覺到疫情殺到埋身,依然未有正確戴好口罩,露出鼻甚至口,口罩只掛在下巴位置,根本形同沒有戴口罩,或只是流於形式上,當要進入必需帶上口罩的公共或私人商業場所時,才拉上口罩,達不到個人防護的作用。

另外,在不少休憩區、公園、兒童遊樂設施,不時可以見到場內人士沒有戴上口罩,大人細路、長者、家傭/外僱都有,有長者聚集與三五知己/棋友下棋,都沒有戴口罩或露出鼻、口;不時也可以在其他場所,例如食店、商業場所工作人員沒有正確戴好口罩,存在防疫隱患; 路上偶然可以看見有市民拉下口罩在抽煙、飲手搖飲品;而此情況,由去年中疫情緩和至今,包括6月廣東疫情一波都有存在,反映出部份市民早就出現防疫意識鬆懈。

有社會服務團體反映,市民出現抗疫疲勞;超過500日的抗疫日子,有不同的社區/社會服務團體反映,在疫情影響整體經濟、社會環境,或市民的工作/收入,以及長期高度精神崩緊的狀態下,部份市民會出現情緒問題、焦慮等情況,有些個案需要接受情緒支援或輔導;有市民出現抗疫疲勞和情緒問題。

當市民覺得抗疫疲勞時,可能會出現的現象有哪些?香港紅十字會網頁中,就抗疫勞指出幾個症狀:

「心中感到壓力同有種無力感?又或者防疫動力減低,出現鬆懈例如偶爾除低口罩、少咗消毒雙手?呢啲都可能係抗疫疲勞嘅表現。」

引用香港紅十字會相關的連結中指出,導致抗疫疲勞有兩個因素。

第一、疫情消耗大量身心能量。最初面對疫情威脅時,身體與腦部會作出相應反應,令人變得警覺,專注環境威脅,提醒自己做足防疫措施。這是人類的求生本能,但長期下去則會令身心疲勞,加上疫情大大改變生活習慣,影響精神,防疫措施亦可能開始做相對不充足。

第二、資訊超載。當市民反覆接收相似資訊時,腦部最初可能會因為見到威脅而作出強烈反應,但久而久之,反應會逐漸減少,對同樣訊息的反應比起初減少,從而令人變得鬆懈。

調整思想、正向面對

本澳衛生局去年及今波疫情都有指出,認同本澳市民出現了防疫鬆懈甚至抗疫疲勞的現象。對於抗疫疲勞,香港紅十字會建議,思考令自己出現疲勞的原因,例如是否因為減少社交聯繫,影響心情所導致;另外思想上亦要調節,明白防疫對自己同親友的重要性,保持正面態度,並對身邊親友相互支持,發揮正能量、正向思想。

本澳衛生局一再呼籲市民,戴好口罩、勤洗手、勿群集及避免不必要的出境、注意個人防護措施及勿忘細節;並且不斷呼籲市民,及早接種新冠疫苗,透過建立社區屏障,減低疫情的威脅及讓經濟盡快恢復。

感謝醫護及前線人員付出

為期3日的全民首輪核檢,除了官方估計的4000名醫護及社區人士參與,還有自願走出來的社團、個人義工,首日核檢市民冒雨、頂著太陽和炎熱的天氣苦候5-7小時,辛勞工作的醫護人員及義工們,一樣與全澳市民渡過艱難時期,甚至比一般市民付出更多時間和體力;換位思考,澳門在全球疫情不斷反映及嚴峻時刻,能夠有如此的安全社區環境,背後付出的每一位工作人員、義工和無名英雄功不可沒, 值得欽佩!

餘下抗疫的日子仍漫長,需要全澳市民共同努力和積極配合,不要看少自己的一份力量及微不足道的工作,戴好口罩、勤洗手、勿群集及避免不必要的出境、注意個人防護措施,就是對醫護及前線人員付出最好的回報,也是為本澳經濟復蘇、社區回覆正常的微薄但不可或缺的一環,離澳到訪外地前,不論當地是否中高風險地區,都應該謹慎思考前往的必要性,可免則免;聚沙可成塔,民眾的參與是抗疫的關鍵,願市民一同繼續為抗疫努力,勿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