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855號

2021年09月10日

星期五

女性幸福感比六年前下跌

社會發展郤為難了女性

2021-09-10

調研單位發佈婦女幸福感調查

兼顧家庭及工作壓力對婦女幸福感有影響

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今年6月底本澳總人口為 68.25萬人,與上季相同。女性人口(36.38萬人)佔53.3%,女性佔人口比例超過一半,在女多男少的澳門,雙職家庭普遍,女性的社會、家庭、職場上的角色及壓力,不比男性輕,然而,女性的幸福感,近年呈下跌。在“2021年度澳門婦女幸福感問卷調查”中,受訪者女性自評幸福感得分平均分僅為6.85分,屬中等水平,比2015年下跌; 有近7成受訪婦女表示有出現負面情緒,當中以適婚適育婦女為主,是什麼令女性幸福感下跌?!

作為社會一員,每人同時承擔上社會不同的角色及功能,也有其壓力,疫情持續了一年多,接近兩年,或多或少對於不同階段、年齡段、社會角色的人士,都帶來或造成有形、無形的壓力,影響到身心、行為,在不自覺中浮現;對於一些過去認為垂手可得的事情,或者「幸福」都可能有了不同的感受。在“2021年度澳門婦女幸福感問卷調查”中,調查結果發現,2770份有效問卷中的女性,相比2015年同類訪問對比,多方面的自我評分、實際情況,例如收入,都呈下跌;疫情、社會大環境及經濟、家庭與工作責任兼顧困難等因素,對於女性的幸福感有著主要影響。

受訪者自評幸福感平均分僅6.85分、越年長幸福感越高

由婦聯總會及共建美好家園協會於今年7月進行的“2021年度澳門婦女幸福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自評幸福感得分主要分佈在6-8分之間,平均分6.85分,表示8分的受訪者最多。2015年同一調查受訪者自評幸福感平均分為7分,較上次下跌0.15分。當中值得留意的是青年女性、學生的幸福感有顯著的下跌,而長者女性則有所提高。

經分析發現65歲或以上的受訪者幸福感最高(3.46分)、其次是56-65歲組別(3.45分)、接著是46-55歲(3.41分)和36-45歲組別(3.38分),幸福感最低的組別是16-25歲(3.37分)及26-35歲組別(3.36分)。除了16-25歲組別外,其他年齡組別均隨著年紀增長幸福感就愈高。F1

同時發現,“夾心階層”受訪婦女幸福感普遍偏低,幸福感分數最高的是每月平均工作收入為45000元或以上(3.45分)的受訪者,其次是35001至40000、10001至15000元以及10000元或以下的受訪者(3.40分),接著是40001至45000元及20001至25000元的受訪者(3.38分),最後30001至35000元(3.36分)、25001至30000元(3.34分)以及15001至20000元(3.33分)。經進一步分析發現,收入為10000元或以下的受訪女性對“政府施政”和“生活環境”的滿意度顯注高於其他收入的受訪者,經進一步分析發現,她們的職業大多屬退休人士或長者。

多方面整體滿意度都較2015年明顯下降

除了收入減少,調查發現,受訪者在家庭相處以及人際關係方面的整體滿意度都較2015年有明顯下降。另發現,有近7成受訪婦女表示多出現負面情緒。並相信,與疫情直接影響有關。

疫情以來,本地經濟環境面對前所未有挑戰,以博彩和旅遊為核心的行業大受影響,導致失業率攀升,部分居民被迫放薪假或停工,經濟收入和生活質量下降,加上一系列的防疫政策措施,居民日常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成為影響上述因素滿意度的原因。在疫情影響下,青年對生活前景感到擔憂,承擔的責任愈大、壓力愈多,對幸福感亦有下降。

數據顯示,表示一般、認同及非常認同經常出現負面情緒的受訪者佔74.8%。同時,有兩成半受訪者認為未有經常出現負面情緒,經交叉分析發現,66歲或以上的女性有超過一半比例未有經常出現負面情緒,分析原因可能是上述年齡層女性家庭狀況上都已趨穩定,進入退休狀態,子女亦逐漸長大,加上政府近年加大各項長者支援措施,家庭與經濟壓力減低所致。值得注意的是,26至35歲的女性中,僅有約17%表示未有經常出現負面情緒,是所有年齡層中比例最低的,相關年齡層婦女正值工作與家庭發展的黃金時期,從數據可見家庭與工作壓力較大,值得社會關注。

超過八成受訪者認為兼顧家庭和事業感到困難

受訪者認為兼顧家庭和事業感到困難,表示一般、認同及非常認同共佔82.4%;認為家庭照顧責任不均感到無奈的,受訪者表示一般、認同及非常認同佔77.1%,年齡在26至45歲之間女性認為兼顧家庭和事業存在困難的情況,顯著高於46歲或以上女性。不過,在婚姻關係方面,調查發現婚姻狀況為已婚的受訪者幸福感最高(3.42 分),相比離婚受訪者(3.33 分)和分居受訪者(3.28 分)較高。而育有子女的受訪者整體幸福感(3.39分),較沒有子女的受訪者幸福感(3.37分)高。

縱然家庭、子女有助提升女性的幸福感,但照顧家庭、教育子女、也是另一個壓力和減低幸福感的來源,育有子女的受訪者身心狀況(3.24分)和家庭相處(3.3分)的幸福感滿意度最低,反映育有女子的受訪者面對較大的家庭壓力和育兒問題,容易造成情緒困擾或身體,也間接影響女性生育或二胎意願;反映出,婦女為照顧家庭及子女之苦。

近九成受訪者表示疫情對自己和家人產生負面影響

疫情持續一年多近兩年,對於市民的生活、心理都有一定潛在或顯現的影響,針對“認為疫情令我和家人的生活質量下降”一項,表示一般、認同及非常認同共佔88.7%;認為疫情持續對我和家人有負面影響的,表示一般、認同及非常認同共佔89.3%。經交叉分析發現,青年至中年女性的比例較高,當中,相關群體主要的職業屬服務及銷售人員和家庭主婦,這亦正反映疫情下,以旅遊博彩業為主導的產業環境,因來澳旅客減少令很多服務及銷售人員受到收入減少或放無薪假的影響;而家庭主婦亦同樣會面臨家庭收入減少,以及擔心家人的健康風險等情況。

近十年女性幸福感持續下跌

翻查2015年同類問卷,2015年受訪的1200多名女性中,當年平均分為7分,而評分相比更早前的同類調查,在2012年的婦女現況調查亦有下跌;家庭環境、就業環境及身心狀況是受訪者為影響幸福感的主要原因, 2015年同類調查中,亦發現夾心階層女性受訪者幸福感偏低,另有近6成受訪女性會面對生育壓力。2021年的結果比2012年,接近10年之間,數據上反映,本澳婦女的幸福感似乎未有因為過去10年8年經濟高速發展而有提升,反而,是因為經濟、社會高速發展,2020年初起出現疫情影響經濟、大環境及健康、人身安全的考慮等而持續下跌,未有受惠,而成為在社會發展之下的犧牲品。

倡多方面提升女性幸福感

內地及不少國家,包括日本、韓國等亞洲地區,面對生育率下降、年青人不婚主義等,內地青年近年甚至興起“躺平”文化,即指年輕人在國內經濟下滑、社會問題激化的大背景下出於對現實環境的失望,推行「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不消費」及「維持最低生存標準,拒絕成為他人賺錢的機器和被剝削的奴隸」的一種消極生活態度。

保障婦女發展權益,是保持城市發展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問卷調查中發現年輕女性、學生以及雙職婦女的幸福感出現下降趨勢,對家庭和社會長遠健康發展帶來隱憂。由於幸福感最低的組別是16-25歲(3.37分)及26-35歲組別(3.36分)(5分為滿分),婦聯總會及共建美好家園協會認為,政府有必要加強關注青年群組的需要,推出針對性“五業”發展配套,提升青年幸福感,避免日後出現“躺平”或“佛系”的社會文化。另一方面,針對有婦女反映,女性在職場上仍存「天花頂」的局限,建議著力提升青年以及雙職婦女的幸福感,透過企業的政策和立法,多方面支持配合,加快推動性別主流化策略,在制訂公共政策或公共設施頂層設計上,加入更多性別視角,逐步將“性別主流化檢視清單”推廣至政府和企業當中,更好實現《澳門婦女發展目標》的各項措施,推動更多婦女進入政府和企業決策層,打破婦女在職場上的“玻璃天花”。

由於調查發現,育有子女的受訪婦女面對較大的家庭壓力和育兒問題,反映不單是家庭發展需要支援,家庭照顧責任要平均,以及兒童成長需要更健康的環境,否則長遠而言將會影響居民生育意願。婦聯總會及共建美好家園協會建議,提升育兒環境,建議調升有薪產假至90天、調升出生津貼、增設育兒假、育兒津貼,增加生育動力,也有助減低育兒壓力。另一面,可以以法律為主導,政府補貼作輔助,鼓勵企業提供更多家庭友善措施與創新假期管理辦法,如家庭照顧假、產檢假、提供彈性上下班乃至彈性工作地點等,也可提供“創意給假”包括學習假、生日假等,提高僱員向心力。同時,積極利用現有公共與市政設施空間,優化或改建兒童遊樂空間和設施,增設共融遊樂設施,實現一區一特色公園,解決短中期兒童遊樂空間不足問題。

該兩團體還建議,參考《婦女發展目標》模式,加快制定《澳門兒童發展目標》,從政策層面重視兒童成長和發展。以及建議繼續優化長者福利,適時調整長者養老金和敬老金等福利,減輕長者經濟負擔,保障長者生活素質。針對開展長者智慧化教育。加強與社團、教育團體與高校合作,對不同年齡、教育程度、生活環境和習慣等背景的長者開展教育課程,提高長者對對智能化設備的操作能力,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屬、老有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