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規劃及增加運動設施和場地

2021-09-16

【特稿】疫情下,市民變得更加關注健康,閑時透過多做運動增強體魄,在澳門輕鬆做運動,不算容易,在大部分的休憩區、跑步徑、單車徑上,都是採取康體與運動設施混合的設計,而且僧多粥少,松山跑步徑為例每個時段都「十分熱鬧」;有市民比喻:「游個水、打場波」比買偶像演唱會門票更難,想游水要花大半日至一日,打波BOOK場要靠運氣,希望澳門的城市規劃中,預留多一點空間,增建體育設施,讓居民可以隨心所欲地去休憩區和體育場館做運動。

近年在新落成的大型私人屋苑中,部份設有泳池、健身室、兒童遊樂設施等配套,吸引買家,看似本澳的運動設施有所增加,但該部份設施只是面向住戶開放;近年有商業性質的室內健身室進駐商鋪、工業/商業大廈,原因是看準市民缺乏做運動的場地及設施的商機;大部份市民仍然是需要依靠和使用政府的公共體育設施和休憩設施做運動,特別是泳池、羽毛場、籃球場等。本澳公共設施缺的問題一直存在,政府透過與閑置土地業權人合作,或將政府未發展土地闢作設臨時休憩區,氹仔車胎公園、林茂塘區是之一,5月剛投入使用的觀音像海濱休憩區,啟用之初至暑假,大部份日子人山人海,原因是不論大小與細路,都缺乏休憩和運動設施,被石屎高樓包圍,難得一片天空、一個球場、一個兒童休憩區,大家當然希望可以享用。由每次有新或翻新後的兒童休憩區投入使用、新的體育和康樂設施使用者眾多可以反映出,在本澳,不論大人與細路的運動、休憩設施都缺乏。

在團體進行的“澳門運動設施調查報告”中指出,有五成四青年提出希望增建各類體育設施,受訪青年認為最缺乏的運動場地依次為羽毛球場、健身室、泳池、水上活動中心和足球場,其中羽毛球場短缺的狀況尤其突出。團體提出多個增加體育設施的建議,例如鼓勵有條件的學校、企業和大型社團適度開放體育場地、以及在各區科學規劃體育,在未發展的政府閑置土地中引入易於拆卸和搬遷的“氣膜體育場館”,以增加本澳人均體育空間和解決體育場地不足的情況。

方 圓